最精彩的 都是吃饭戏

返回

大结局引发刷屏
饺子戏贯穿首尾
导演徐纪周细聊《狂飙》

最精彩的
都是吃饭戏

作者:一点也不八卦的SHOW一点 陈新怡 阅读数:0

  一点也不八卦的SHOW一点 陈新怡

  2月1日晚,开年爆剧《狂飙》迎来大结局。

  自1月14日在央视八套、爱奇艺开播以来,《狂飙》在央视八套播出收视率最高突破3%,爱奇艺的热度破11000,豆瓣评分一度直上9.1,堪比去年此时的《人世间》。

  这部剧的拍摄地在广东,但《狂飙》在浙江立项,浙江的留白影视是联合出品方之一,这部剧还是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的资助项目。可以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浙产剧。

  在角色的饰演者、追更的粉丝们纷纷告别《狂飙》时,还有一大群淡定的旁观者,默默刷起了凑齐全集的《狂飙》,其中不乏一些二刷的剧粉。

  观剧悬念感或许少了,但其中的门道能看得更清。

  “最精彩的戏,都是吃饭的戏。”《狂飙》导演徐纪周在接受《钱江晚报》专访时,漏了这么一句。

  饺子贯穿头尾

  2000年的春节,审讯室里,满脸是伤的鱼贩因打架斗殴正在哀求警官:“我要说的都说完了,警官你让我回去吧,我弟弟妹妹不会做饭。”

  警察不搭话,但最后还是于心不忍,提醒道:“你的弟弟妹妹都在隔壁,此刻,和你吃的这份(饺子)是一样的。”

  鱼贩流着泪咽下饺子,吃到一半猛地抬头,问他:“警官,怎么称呼你?”

  警察回答道:“我叫安欣,安全的安,欣欣向荣的欣。”

  新年的钟声敲响,在欢庆的倒计时中,两人沉默面对,迎来了2000年。

  这一幕,在导演徐纪周的脑海中盘旋已久:“在戏还没有开拍,什么都没有时,我就想着一定要把这一幕拍出来,这是延续后面故事的种子。”

  饺子,贯穿了安欣和高启强从认识到决裂的始终。

  一个初出茅庐、心地善良的小警察遇上了被人欺负、还很落魄的鱼贩子,两人因偶然事件建立了命运般的缘分,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二十年的警匪追逐,这便是如今的热播剧《狂飙》。

  两人初次见面,缘于一盘饺子,故事的最后,安欣依旧递给高启强一盘饺子,只不过,变成了断头饭。

  为什么是饺子?

  作为北方人的徐纪周认为,吃饺子,是春节最具有仪式感的行为。

  中国人的仪式感隐藏在一顿顿饭中,找人聊事情,不直接开门见山,先邀请对方吃个饭:“有时间吗?一起出来吃个饭聚一聚。”

  请的人有所托,被请的人有所虑,双方的博弈在饭桌之上暗潮涌动。

  “《狂飙》最精华的片段,就是安欣和高启强这一路的饭。每一顿饭,吃的目的都不一样。”徐纪周说。

  猪脚面的三种吃法

  光简简单单一份猪脚面,安欣和高启强就吃了三次——

  第一次,处于弱势的高启强,被安欣怀疑和谋杀案相关。他佯装无意,说起兄妹三人分吃一碗猪脚面的童年往事,想用“亲情牌”引起安欣的同情心。即使在安欣给的最后机会里,高也只在狼吞虎咽地埋头吃面,只为留住最后的好日子。

  第二次,改头换面的高启强,成为了建工集团的一把手。为了借安欣之手除掉自己的竞争对象,他气定神闲地告诉安欣破案的关键线索,在安欣的注视之下,细嚼慢咽地吃着浇头。

  第三次,成为上位者的高启强与用尽全力抓捕他的安欣相顾无言,他们心里都明白,想回到过去,早已覆水难收,那碗味同嚼蜡的面,恰似物是人非的感情。

  两人关系的延续,靠的就是一场场约饭。从饺子吃到小笼包,从猪脚面吃到糯米鸡,在饭桌间,两人各怀心思,次次对话,阵阵试探,你诈我,我诈你,刀光剑影,场场交锋,谁都没落下风。

  徐纪周印象最深的,是安欣去高启强家里做客吃饭的一幕。

  面对案件发生的种种巧合,怀疑高启强的安欣主动提出要去他家吃饭,并准备探查情况。无论安欣如何暗示明示,高家兄弟岿然不动,假意演戏转移视线。在高启强次次避重就轻的谈话中,安欣逐渐意识到自己真心错付,曾经一起吃饭的好朋友,如今同桌不同心。

  在一顿顿饭中,两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关系间的转变,这也是徐纪周想展现的:“那些互相拿枪指着脑袋的警匪表达已经是用烂的老梗了,我想通过一顿顿饭,让大家在谈笑风生间觉得惊心动魄。”

  国产老剧的回归

  从2003年的《打黑风暴》到2023年的《狂飙》,回望过去,徐纪周形容就像是:“白头发的安欣望着游泳池想起了少年时青涩的自己,老干部般的高启强站在鱼摊听见卖鱼的小孩吹牛,说想成为下一个他。”

  从青涩到成熟,徐纪周用了两个词:唏嘘和苍茫。

  他成长的20年,也恰恰是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20年,他将生命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融入在了《狂飙》中。

  剧中有不少时代的记忆,比如2000年高家兄弟准备投资的“小灵通”店。在徐纪周的印象中,当时大家都有两个手机,一个打一个接。

  2006年莽村与建工集团的土地冲突,则映射了蓬勃发展的房地产经济,征地、买房,不少不正之风、贪腐事件陆续曝光。

  到了2020年,高启强的结局恰恰暗示了扫黑除恶的常态化,政法系统教育整顿,刀刃向内,倒查20年,肃清正廉。

  剧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也植根于当时特定的社会土壤和生态。

  在徐纪周看来,黑恶势力是与时代背景和权力依傍紧密相连的。还是小鱼贩的高启强借着安欣的警察身份狐假虎威,成为建工集团老大后,又利用权力斗争往更高的权力阶层晋级,再利用不断累积的财富和时代的漏洞不断向上攀爬,将基层干部和退休官员牢牢攥在手心。

  通过改变高启强的衣着,徐纪周不断暗示着高和权力谱系的距离。刚当上老大时,他名牌傍身,闲得没事就找私人定制,一身暴发户的打扮,老大当久了,他穿得和老干部一样,夹克衫配西装裤:“按之前的打扮,人家会觉得他太张扬不安全,只有他和这些人同化了,人家才会觉得是一类人。”

  随着高启强掌握的资源越多,社会经验越丰富,他的每一次手段才能直指人的软肋。这种黑恶势力的可怕之处,在于狡猾,狡猾到他能够利用人类的一切弱点达到目的。

  有人说,《狂飙》里的安欣不讨喜,因为六亲不认,执拗得不近人情。

  其实,这正是徐纪周的苦心设计。看上去“愚钝”的安欣是具有古典悲剧精神的殉道者,是剧中唯一一个“理想化”的角色。

  在前期的调查走访中,徐纪周接触了不少扫黑英雄,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坚持初心,是非常难的事情。“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的话,就不能有软肋。”

  为了砍掉安欣的所有软肋,徐纪周给他加了三重背景:孤儿,未婚,性格执拗。《狂飙》提醒了观众,如何防范这种无孔不入的渗透、如何规避自己暴露的弱点——扫黑除恶和禁毒工作一样,漫长且残酷。

  用细腻的表演描摹人性和时代,《狂飙》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受到了不少观众的认可。特别是在文艺作品产品化的当下,互联网算法的加持让剧的生产都有了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配方,创作者自身的表达欲望、角色本身的复杂性往往得不到重视。

  《狂飙》的爆火,恰恰传达了一些信息。有观众称其为“国产老剧的回归”。这个评价也让徐纪周颇感激动:“值了,这是对《狂飙》最高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