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老家成了临时诊室 回家过年成了回家义诊

返回

杭州市上城区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方桂平

乡下老家成了临时诊室
回家过年成了回家义诊

作者:本报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王阳洋 阅读数:0

  杭州市上城区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方桂平

  乡下老家成了临时诊室

  回家过年成了回家义诊

  本报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王阳洋

  “方医生,你下班了吗?我等你一起走路回去吧?”1月29日傍晚,钱报小时健康小站、杭州市上城区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大伯看病结束后,想等着和隔壁小区的方桂平医生一起走路回家。

  “我今晚还要去趟老家村里,有6个乡亲在等我给他们治疗。我等下吃点面包就要赶去,不回家了。”方桂平医生婉拒了张大伯,边说边起身脱白大褂,准备动身驱车前往千岛湖。原来,春节因为要赶回杭州值班,他在老家千岛湖无法逗留太久。而几位患病的乡亲,却一直牵动着他的心。

  1.5小时车程后,方桂平医生父母千岛湖家中,再次隔出了“临时诊疗区”,方桂平穿上隔离衣,即刻投入了诊疗中。

  时间拉回到除夕。方桂平开车从杭州到千岛湖父母家中吃年夜饭,一进院门就看到五六位乡亲坐在院子里围着火炉聊天等着他的到来。“桂平啊,新年好!阿姨这个手伸开也痛,握拳也痛,睡觉稍微翻个身就痛醒,本来想坐车去杭州找你,昨天听家里人说你要回来,我高兴得不得了,我们都在等着你治疗呢。”排在最前面的徐阿姨一见他,就急匆匆地说了一通。

  方桂平见状,急忙停好车,来不及喝杯水就到火炉边上,挨个询问大家的病情。了解了基本情况后,他穿上隔离衣,用布帘隔出一个“临时诊疗区域”,然后让乡亲们一个一个地进入到诊疗区域,仔细问诊、治疗。

  他反复地查看徐阿姨的手掌和胳膊,确诊为“狭窄性腱鞘炎”,沟通后便给她进行小针刀治疗。不到10分钟时间,徐阿姨的手就活动自如了。方桂平一边嘱咐徐阿姨近期居家康复注意事项,一边麻利地给临时治疗台消毒、换一次性小床单。

  “桂平啊,你两次小针刀以后,我已经好了很多了!这以后,我们病了可都只认你了!”62岁的童大伯笑说,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到方桂平父母亲家里等方医生了。

  原来,两个月前,原本就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童大伯旧病复发,左腿疼痛,抬不起来,走路都费劲。他去了多家医院,核磁共振检查后,医生都要求他住院手术治疗,童大伯因种种原因想保守治疗。听堂哥说,方桂平医生的小针刀帮了很多乡亲,他就时常到方桂平父母家转转,终于候到方桂平回来。

  童大伯果然没有失望。经过方桂平医生两次小针刀治疗后,童大伯的腿就能正常走路了。这神奇的疗效,让他从此对方桂平医生的“小针刀”技术深信不疑。

  治疗好了童大伯,接下来唐大哥、叶大姐……一位又一位的乡亲,闻讯接踵而至。

  除夕和大年初一这两天,方桂平医生为十余名乡亲进行了小针刀治疗,还为二十多位乡亲提供了慢性病咨询和用药指导。89岁的童奶奶说:“桂平对每个人都很耐心!他在杭州的时候,我们遇到病情打电话咨询他,他也都会很耐心地给我们讲应该怎么做。”乡亲们都感叹,有这么一位好医生是村里的骄傲!

  问及方桂平医生每次回家都不得清闲,为乡亲们治疗病痛不停歇,累不累?他却真诚地说:“他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我签约医生做习惯了,任何时候都能为居民们看病。回来顺道帮乡亲们看看病,这于我而言很正常,我很乐意能帮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