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掀起摆摊热,义乌市井好货批发火热
摆摊真的能赚钱吗?
本报记者决定做一次实验
![]() |
记者在义乌市场进货 |
![]() |
记者的“摆摊吧,少年!”摊位 |
随着疫情远去,社会活力和经济消费快速复苏。此前,潮新闻曾报道义乌2元商品批发店首先火了起来。在城市里,一度消失的“两元店”,也和城市的烟火气一起回归了市井街巷。
一块塑料布,一堆小商品,就成了一桩小生意。摆摊真的如想象中那样容易吗?到底能不能赚到钱?会不会踩坑?记者决定来一次大挑战!拿1000元作为起始资金,从义乌选货进货然后到杭州摆摊销售,体验一下从小拼起、小成本创业的艰辛过程。结果如何呢?
去义乌的高铁上
差点成了袜子和杯子代理商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记者揣着同事一起凑的1000元“天使投资基金”,怀着一个小梦想,搭乘动车杀向义乌。
从进入车厢开始,记者边上坐着的两位客商,一个劲地开始推销他们工厂的货,一个卖永康的五金件,一个卖诸暨的袜子。
一听记者有创业的想法,本金还只有1000元,两位大哥都想帮忙,“小兄弟,你跟着我去诸暨大唐,那里的袜子比义乌的还便宜,一元一打的袜子,可都是出口货啊!”“想做小生意,还是要到永康看看,你喝水的杯子,商场摆起来卖要几百块一个,那边工厂可以买20个了。”
不过,兜里只有1000元的我,想到义乌有几百万种商品,堪称小商品的海洋,还是决定把义乌当作创业生涯的第一站。
去之前,部门小伙伴集思广益,想着现在什么东西销路更好。虽然提前列了长长的购物清单,但真到了义乌才发现自己的渺小,因为整个商贸城实在太大了:经营商位有7.5万个,汇集26个大类、210多万种商品,商品出口到世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20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共享平台,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3月初开始举办市井好货采购节,助推经济繁荣复苏,引来了国内外60万采购商到义乌,义乌成了名副其实的“创富货源地”。
有人计算过,一个人逛义乌国际商贸城,如果一家店铺停留5分钟,逛完所有的店铺要用整整一年时间。
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的采购意愿,怎么办呢?还好,记者有一位同事是义乌商贸城经营户二代,请他负责帮着选货品。
我们先后逛了40多家店,逛到下午3点半,花光了1000元,气球、水枪、手串、泡泡机、玩具小兔等10多种,货物第二天会由快递寄到杭州,都不需要自己搬货,而且还是店家出邮费。
下午4时许,记者终于坐上动车回杭州了。接下来,会和单位的同事,兵分三路去杭州的夜市公园摆摊。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卖得最火的是只进货了一只的兔子
摆摊的第一站,选择了杭州府苑社区的社区集市。
之前采购时,认为小朋友和大朋友都会喜欢气球,肯定好卖;小兔子、小青蛙、水枪等玩具街面上太多了,估计卖不动。
“摆摊吧,少年!”当记者把摊位的旗号摆到社区中心广场的那一刻,立即发现自己错了,错得很离谱。
在大人看来,那个小兔子挺幼稚(当时只进货了一只)。不过,在几岁的小朋友眼中,它就是绝对的顶流!
“这个兔子多少钱?我们买了。”一位小朋友的妈妈花起钱来一点都不含糊,连价钱都没讲直接就付了款。最终,原本只是为了引流的玩具小兔,没想到被下单订了20多只,成为当天热卖的爆款。
没想到的事还有呢。记者买的发光气球原本期待成为爆款,却成为了卖货途中最大的难题,就连最基本的打气,都是一番折腾。义乌老板送的氦气桶因为运送问题,没有在摆摊的第一天及时送到,因此只能靠手工打气。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二十分钟后,才终于打出了一个合格的气球。
中午12点,结束了半天的摆摊,大家计算了一下,一上午总共进账326元,很多气球都当作赠品送了出去。虽然销售额不高,但利润率蛮高。
吃完饭,头顶着大太阳晒了一个中午,一直到下午3点多,广场上才逐渐又来了一些带着孩子出来遛弯的居民。有几个小朋友想要免费的玩具,我们送了气球给他们。
下午4点多,社区的一位志愿者姑娘来到摊位,被我们摆在显眼位置的手串吸引,粉水晶、紫水晶、玛瑙……都是纯天然的。
她立即喊了同伴一起来挑,说想送条手链给自己的妈妈。只见她一边拍照,一边在网上查不同品种水晶的含义。最后,姑娘选中了两条手链,开开心心地戴上走了。
这一单,收入1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