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北京亚运会
![]() |
| 康凯 借亚运会之光 第一次坐飞机 |
1989年秋,我工作的第二年,跟着部门里的老同志老周赴北京采访第十一届亚运会筹备情况。当时北京亚组委在开幕不到一年之际,邀请了十省市媒体前去探访,创刊仅两年多的钱江晚报也在其中。
34年过去,其他内容不翻报纸是想不起来了,倒是场外经历的一些事,至今仍历历在目。
一是第一次坐飞机。那时候坐飞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个人不能随便买机票(多数也买不起),得有重大事项凭单位介绍信去武林门民航售票处买;航班也很少,售票窗口挂一块牌子,上面手写着哪两个航班有票。那些年出远差一般都坐绿皮火车,杭州到北京27小时,到广州36小时,到昆明60个小时,坐到下车时双腿水肿那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关键还别说硬卧,连硬座都一票难求,哪像现在手机上点点各种票就买好了。头一回坐飞机两小时就飞完了,当时真恨不得飞慢一点,还没坐过瘾。
二是第一次吃肯德基。那时候肯德基刚进入中国不久,全国只有北京有,杭州直到1993年才见到这位白胡子老头。顺便说一句,上面说到的凭单位介绍信买机票是1993年取消的,使用了几十年的粮票、油票等生活票证也是1993年退出历史舞台的,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自此之后,我们出差就不用再带粮票了。我花17.5元吃了三块鸡套餐,当时每月工资才八九十元,等于花了五分之一的工资换来4年的吹牛资本,也值了。
当时在京采访的小伙伴里,有不少后来成长为业内翘楚。30多年前信息还不够发达,我们无论是在家值班还是出差采访,各地同行之间几乎每天都要交流信息和选题,有一种抱团作战的温暖。后来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较为“原始”的直接交流少了,犹如从墙门房搬进了小区房,慢慢变得客气了。因而现在回想起当年一条战壕里滚打的小伙伴,尤觉珍贵和亲切。
第二年亚运会正式开幕,部门里三位同事都去了北京,我一人留守编版。办公室成了“单人间”,我就把床也搬了进去,一住半个多月。晚上接稿编稿,早上起来马上去排字房拼版。那时候基本上都是手工劳动,写稿是手写,传稿是发传真。文字稿还好,最怕发照片,速度慢不说,清晰度也很不理想。
至于排字房里的一道道工序,跟现在的“代沟”就更大了。编好的稿件得先交给排字工,从铅字架上把相应的铅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取下来排好,拿到油印机上推拉一下,一张小样就出来了,编辑修改并计算字数之后再由拼版工拼到大样上。拼版工除了严格按照版面编辑画的版样纸拼版之外,唯一的调整余地就是行间嵌条。版面紧了就拿镊子把嵌条抽掉,压缩行间距:松了就加一两条嵌条,拉宽行间距,直到严丝合缝地拼完整块版面,纯手工。整个上午就干这事,中午吃饭前,收工,付印。下午报纸上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