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失败后的压力,难以降低的预期
都让这届年轻人迷茫困惑
就业咨询师:
先认清自我,再理性选择
![]() |
![]() |
考研失败后的压力,难以降低的预期
都让这届年轻人迷茫困惑
就业咨询师:
先认清自我,再理性选择
本报记者 潘璐 张蓉
通讯员 程富琳
王迪最近正忙着各个公司暑期实习生暨2024届提前批招聘的信息收集工作。从今年年初开始,作为就业咨询师的他就频繁地收到后台私信求助。“今年的就业咨询量较往年增长了30%到50%。”他说。
2023年的高校毕业应届生达到1158万人,再创新高。在如此的就业形势面前,求助付费就业咨询成了部分应届生在社交媒体上缓解自我焦虑、试图在竞争中领先一步的方式。
与此同时,浙江某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高老师和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副教授张小诗,也发现应届生们有着普遍的迷茫和困惑:“慢就业”日益突出,考研或考公成为学生们延缓自己进入招聘市场的选择。
无论校内还是校外,这些“推销”应届生的从业者们都在观察着不断变化的行业和环境,期待着学生们从学校到社会这一步跳跃能够稳稳落地。
“慢就业”日渐突出,考研数战失利后压力巨大
36岁的高老师在高校从事了8年的就业指导工作。每年,他都会和30多位老师共同为全校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服务。几乎每学期,100多位学生带着各自的困惑走进这里。
近几年,“考研”越发成为职业咨询服务中的高频词。2021年,毕业生的考研报名率陡然上升,但在热度高启的考研路上,上岸率却持续走低。
从事就业咨询近四年的王迪也发现,在辅导的2000多位学生中,近几年本科生越来越少,学生都希望提升自己的学历。“现在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一些五百强企业不招聘本科生”。
“一些没考上研的毕业生,会选择二战、三战,也就被迫成为‘慢就业’群体。从整个社会氛围来看,对于考研、保研的价值认可,也可能会成为学生将考研作为‘学业成功’的一种评判标准”,张小诗告诉记者。
“我们要做的就是扭转这部分同学的想法。”高老师往往会鼓励考研失败的应届毕业生先就业、再读研。对于仍坚持不想就业的学生,高老师认为,与其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去二战、三战考研,出国深造和国内第二学位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第二学位教育由各校自主选拔,难度比考研低,学生可以借此改变第一学历背景,去更好的高校学习,也可以换一个更感兴趣的专业学习,成为复合型人才。”高老师分析说,第二学位教育是毕业分流的新渠道,也相当于给毕业生提供一段就业缓冲期。不过,第二学位教育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仍是小众选择。大部分考研失利,仍想当年度就升学的毕业生,可以考虑申请出国读研。
难以降低的预期目标,越来越求稳的就业心态
一向寻求热爱与变动的年轻人,在就业方向上不约而同地开始追求稳定。在高老师看来,舒适度、氛围感与稳定的晋升通道,已经成为新一代毕业生对理想工作的评判标准,薪资反而排在第二。王迪则发现,今年来咨询的应届生里,选择央国企和回到家乡就业的比例有明显的增长。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学校和老师一起推动着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前置。像高老师所在的学校,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作为大一到大三学生的必修课,“大一以学业规划为主,大二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偏向于就业指导,比如所学专业适合哪些就业行业、就业趋势如何,简历怎样制作,笔试、面试又是怎么样进行的……”
高校也在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老师说:“像我们学校,大四学生原本还有一个学期的课程,现在,通过增加上课频次等方式把一学期的课程压缩为半学期,提早结束课程,让同学们可以在秋招期间全心投入实习、择业。”
从线上到线下,校园招聘会也变得更加密集。高老师介绍,从秋招起,几乎每月都有至少一场招聘会。但招聘会上,学校也经常面临尴尬,“一方面,学校访企拓岗邀请来民营企业,但学生不买单、甚至都不愿意投简历;另一方面,那些名声大的企业岗位需求不多,学生们又排着长队去应聘。”
为了吸引人才,一些知名度不高的民营企业会给出比知名企业更高的薪资,但学生的就业心态仍偏向知名企业。
张小诗也发现,很多在求职过程中或者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的求职目标和未来规划很可能是随大流或者被周围的人的期待裹挟,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比如,想考研是因为大家都在考,而不是衡量了考研对于个人未来目标的重要程度。
“对现状不满,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是很多来访学生在找工作时的常见状态。”张小诗说。
专业人士建议:
先明确自我定位
再作出理性选择
张小诗指出,应届生在求职就业上普遍的困惑,一方面来自求职目标不够明确,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另一方面关于职业选择和生涯决策不清晰,该二战考研还是转战就业、国企还是民企等等问题让他们难以抉择,“应聘技巧缺乏,以及对于就业存在的一些非合理认知也是导致他们困惑的原因。”
她建议应届生们不要非得“做出决定,才坚定推进”,而是“边走边看,低成本试错”。
“今年的应届硕士生刚好是2020年硕士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现在企业能够进学校招聘,信息差较前两年是有缩短的。”在“学长聊就业求职”的账号下,王迪帮助应届生们明确方向,选择合适的岗位和平台,提升简历和面试技巧。
王迪表示,这些前来咨询的学生都有着强烈就业意愿,其中有的经历了数次考博失败或公考、事业单位的落榜,并且准备考公的时间和秋招的时间相撞,落榜的时候秋招也已经快结束了,学生就会对自己特别气馁,随便投十几家公司,简历和面试的工作也没做充分。王迪说,对这种情况的学生,第一件事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职业规划咨询公司“生涯探照灯”研发总监林楠发现,学生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时越来越以当下的就业情况为导向,“什么行业不好就业,马上专业就没人报了,像去年土木工程专业的分数,就随着房地产遇冷降低了。”但站在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角度,他认为志愿填报和就业都是终身发展中的节点,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很多人都会经历职业的转换,绝非一成不变,这也要求每个人应该从长远出发考虑发展目标。
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高老师建议,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都要先认清自我定位,作出理性选择。一旦考研或考公失败,多考虑先就业或选择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这样有更多试错的机会和成本。同时,他鼓励学生们积极踏出第一步,除了网上投递简历之外,也要多关注学校的招聘信息,这些招聘信息都来自学校甄选过的用人单位,更具有靶向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迪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