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卷楼谈往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绵长的文脉,这是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我喜欢观察城市,思考其民风民俗,还有背后的故事。比如,每到一地,我总要看看这个城市还有没有藏书楼,有没有旧书店。如果一个地方能有藏书楼,还有旧书店,说明这里的人热爱读书。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一些人的名字熠熠生辉。在时间的坐标上,他们的不经意的举动,为后世留下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遗产。比如杭州八千卷楼的代表人物丁丙就是这样的人。在丁丙兄弟的经营之下,八千卷楼和常熟的铁琴铜剑楼、聊城的海源阁、湖州的皕宋楼并称为晚清四大藏书楼,驰名全国。
丁丙是晚清著名的藏书家,也是热心地方文化的人士。丁家世代经商,家底殷实,有钱,也有文化。丁氏家族喜欢藏书,这个是有传统的。丁丙的爷爷丁国典热爱藏书,每次看到善本,都忍不住买下来,细细把玩、研读,这是爱书人的癖好。收藏图书,有了一定的量之后,会想着建个藏书楼来安放它们。藏书楼建在梅东里(梅东巷),大约在今天的体育场路与中河路交界处一带,挨着当时的贡院。
丁家的先祖丁顗谈到:“余藏书多矣,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丁顗大约生活在五代后唐至北宋初,藏书达八千卷,于是把藏书楼命名为“八千卷楼”。丁国典知道这段故事,于是藏书楼的名字继续叫“八千卷楼”。同时,他还请大学士梁诗正的儿子、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的书法家梁同书题上“八千卷楼”的匾额。丁国典这种爱好传给了丁丙的父亲丁英,而且丁英对书的痴迷更甚。丁英经商,生意做到哪里,买书也买到哪里,遇到好书,总是忍不住多看两眼,难得一见的“秘籍”就买回家看。在丁英的努力下,八千卷楼规模初具,“插架渐富”。到了丁丙和他的哥哥丁申的时候,藏书就更多了,蔚为大观。在1861年,太平军攻打杭州前,八千卷楼的藏书约三万册的规模,成为天下著名的藏书楼。战乱之后,丁氏藏书损毁殆尽,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
战争的破坏,江南文化世家及其藏书楼多被焚毁,这让丁丙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对于杭州先贤,他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整理他们的文集。比如他刊刻《西泠词萃》,收录六位乡贤的作品,分别为宋代姚述尧《箫台公余词》、周邦彦《片玉词》、朱淑真《断肠词》、元代仇远《无弦琴谱》、张雨《贞居词》、明代凌云翰《柘轩词》。在编这些书的时候,丁丙忧心忡忡,生怕这些书“单词薄帙,久仍湮没”,所以把他们编成丛书,希望能传之久远。除此之外,还有《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往哲遗著》《武林坊巷志》等书籍,为杭州文献的保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仅如此,丁丙还发起对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补抄工作,让文澜阁的藏书得以延续至今。
著名学者俞樾为《八千卷楼藏书图》题诗,有“双丁之名动九州”“数十万卷聚一室”等诗句,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丁氏家族八千卷藏书楼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