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浙江海塘施工技术大大提高
御潮屏障,绵延百里
一条海上长城,成就钱塘繁华
![]() |
![]() |
两宋时期,浙江海塘施工技术大大提高
御潮屏障,绵延百里
一条海上长城,成就钱塘繁华
本报记者 朱丽珍
如同一幅泼墨长卷,当群山与海风相遇,塑造出浙江的潮湿气候与众多水网。变幻莫测的海洋与江河,除了造就钱江秋涛壮观天下无的视觉盛宴,汹涌的江水、裹挟的泥沙,同样带来了山洪水患和咸潮侵袭。
为抵御潮水之患,人们在河口两岸修建起挡潮防浪的屏障,这条延绵数百公里的海塘,就像一条海上长城,成为守护两岸百姓的“生命线”,更是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的景象。
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五代十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偏安江南的南宋,进一步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修建堤坝、清理淤泥、改善水质……海塘,是修筑的御潮屏障,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博弈,也是勇气与智慧的较量。
媲美长城、运河的海塘
蕴含古人御潮智慧
海塘——沿海岸以块石或条石等砌筑成陡墙形式的挡潮、防浪的堤,又称为陡墙式海堤。这道“水上生命防线”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为“古代三大伟大工程”。
千百年来,为了抵御海水和洪潮的灾害,历朝历代的浙江人在钱塘江河口两岸,修筑了不同规格、结构和类型的海塘。
《水经注》记载:“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这是历史记载中最早关于杭州海塘的描述。东汉末年,时任钱塘县地方官的华信,组织老百姓修筑捍海泥塘,成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条海塘。
不过,彼时的海塘用泥土修筑,禁不住“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的巨浪威力,海塘时常坍塌。宋代时,钱塘江道笔直,呈现一道顺直的喇叭口形状,每当潮水涌起,从杭州湾溯水而上,直奔定山、浮山,威力巨大。南宋建都临安,将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更重视江浙一带的水利工程建设。
两宋时期,江浙沿海地区地形发生变化,海塘的建设增多,施工技术大大提高。兴筑海塘初期多沿用吴越时期竹笼石塘的方法,宋真宗时期改筑柴塘,即用一层柴薪一层土,相间夯筑。这种施工既节工省料又提高了抗冲能力,特别适用于软地基,但费柴太多,之后才进一步发展成为石塘。
相比泥塘、柴塘,石塘的迎面用石砌成直立式,逐级内收,底宽顶窄,略有斜坡,大大增加稳定性,可防止海水渗透。塘基外部用竹笼装石做护坦,削弱波浪冲击力的同时,又保护了塘基不被潮流冲刷,并将岸线设计成略有曲折的波纹形,以削弱潮流的冲击力。
如今,杭州境内发现的古海塘主要分布在钱塘江沿岸。南线贯穿滨江、萧山,北线与海宁古海塘相接。南北线相加,总长度近50公里。这些石塘包含着古人的御潮智慧,更成就了钱塘繁华。
北宋海塘技术迭代升级
治水能臣前赴后继
修筑御潮屏障是人与自然的博弈,也是勇气与智慧的较量。钱塘江古海塘作为中国伟大的水利工程,不仅体现了科技的进步,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体现,背后更少不了一代代治水能臣的前赴后继,更需要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
出身“水利世家”的陈尧佐,父亲陈省华是北宋有名的治水专家。陈尧佐从小跟父亲学治水,在担任两浙转运副使期间,发现钱塘江水滔滔,“篝石堤”屡次被大水冲塌,他不避危险,亲率水工勘察,反复试验后,决定先行砌垒石堤以挡浪涛,而后又于石堤之外,筑以“薪石土”夯实筑堤。所谓的“薪石土”,即先将木桩打入水中,再加入树枝、土夯实,反复数次,最后加上垒石。这种方法使钱塘大堤异常牢固,陈尧佐也因治水声名鹊起。
同样为治理钱塘江水献上良策的,还有北宋人张夏。
张夏是萧山人,在宋仁宗景祐年间任两浙转运使。他曾沿西兴到坎山“作江塘十二里,以防江潮之患”。其间,他不仅亲临指挥,带领军士治水救灾,而且首次将柴塘改建为石塘,即用六面修凿平整的巨条石叠砌七层而筑成,开创了“叠砌法”的先河。
然而,在一次抗洪抢险中张夏不幸船翻落水,直到第二天,军士才在下游找到他的尸体。当地百姓敬奉张夏为“潮神”,并尊称他为“张老相公”。张夏舍身治水的奉献精神和改革海塘的创新精神为萧山的宋韵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尧佐、张夏、朱轼、朱智、李辅耀……一个个闪耀的治水者,也是守护杭城百姓的一道坚固“海塘”。
见证城市沧海桑田
谱写潮头勇立的精神之歌
到了宋代,探索治河之道的宋人积累了大量经验。彼时已有正堤、遥堤等堤防技术,不仅用绳子将树枝、石头捆紧做成圆柱形的埽堵口,还用埽筑堤、护岸。
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曾记录河工超高的堵口技术。庆历年间黄河在商胡决口,久堵不成。治理黄河的民工高超建议把埽分成三节,两节之间用绳索或缆索连接,从而分摊水势的压力。而合龙时,除了采用大埽堵口外,北宋还创造了一种“横埽法”堵口,迎水面积大为减少,减轻水流冲击,大大延长了压埽施工时间,也提高了合龙的成功率。此外,堵口时也会在上游先行分水,减少下游水差,减轻合龙难度。
从钱镠的竹笼石塘到张夏的直立式叠石塘、黄光昇的鱼鳞石塘、朱轼的鱼鳞大塘、丁由石塘,再到近现代的萧山围垦造田,浙江人勇立潮头的脚步从未止步。
杭州市上城区在古海塘遗址的基础上,历时三年建成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将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发掘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作为全国首个海塘遗址博物馆,不仅展陈海塘相关实物、模型,还结合动画演绎,讲述海塘演变历史和筑堤技术革新历程。
在潮涨潮落、塘筑千年、涛声依旧三个展厅中,一首首古诗、一幅幅古画、一件件古董……不仅说明千里海塘的加固过程,也见证杭州一座城市的发展——海塘的修筑使得西湖东面逐渐形成陆地,拓展了杭州城市发展空间,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时期的城市格局。而屡筑屡毁、屡毁屡筑地修建海塘,更展现了浙江人勇立潮头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享的生存理念。杭城繁华的另一面,正是千万民众所付出的筑塘之努力。
江潮自古汹涌又如何,沧海桑田隔一堤。湮没的抗潮石塘与志功碑铭,让今人与历史遥望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