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有“鹅腿阿姨”,杭州有“米粿阿姨”
吃了“粿然上岸”
还能再背十页书
![]() |
包含祝福的米粿 |
![]() |
徐增儿祝学子“粿定成功” |
![]() |
“米粿阿姨”做米粿的现场 |
最近,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的保洁阿姨徐增儿火了,她做了500个家乡米粿送给学生,还用谐音梗为这些米粿重新取名,被老师和学生们称为“米粿阿姨”。有同学戏称,清北有“鹅腿阿姨”,杭州有“米粿阿姨”,以美食送温暖,杭州的大学生也很幸福。
六种食材的独家馅料 家常米粿她做了三十多年
“米粿阿姨”徐增儿今年50多岁,来自桐庐江南镇,一头短发,看上去敦实干练。
她的本职工作是保洁,负责学校办公楼三楼,在学校工作了近十年。每天早上7点半到校,下午5点钟下班,三楼的地面总是被她拖得干干净净。
米粿是徐阿姨自带的早餐,有时候也拿几个当午餐。
徐阿姨说,米粿是桐庐的传统美食,家家户户都会做,有饺子形状的,也有圆球样式的,“以前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做来吃,意思是‘团团圆圆’,现在条件好了,米粿已经变成了一道日常点心”。
拌粉、揉面、揪剂……这些步骤对于和米粿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徐阿姨来说是闭着眼睛都能搞定的事,她也谦虚地表示:“擅长做米粿谈不上,就是在家里经常做。”
对于能干的桐庐主妇来说,各家的米粿都有自己的“秘方”,徐阿姨的秘方藏在馅料里:“我的米粿里只放了猪肉、冬笋、茭白、香干、雪菜和油豆腐。”
“吃货”读者一定很好奇,这六样食材拌在一起是什么滋味?记者替读者尝过了,咸鲜味,有点辣,口感层次分明,吃了还想吃。
吃一个“粿然上岸” 满满都是幸福感
实际上,在送出500个米粿之前,徐阿姨的米粿在老师中就已经小有名气。
王海伦老师的办公室挨着徐阿姨的工作间,她们就是因为米粿成了好友。
王海伦老师告诉记者,徐阿姨很热心,常常多带几个米粿分给三楼的老师们尝尝。
为照顾不同老师的口味,徐阿姨特地把米粿分成了好几个辣度来做。王老师是福建人,吃不得一点辣,拿到的是“微微微辣版”。
为什么没有一点不辣的版本,徐阿姨说,辣是一定要有的,这是米粿的“灵魂”,“在我们桐庐,只有小孩才吃不辣的米粿”。
新年将近,考研学子即将走上考场,为了给他们加油鼓劲,王老师和徐阿姨商量送些米粿给学生们。
徐阿姨第二天就在学校食堂找了几个帮手,花了大半天时间做了500个白胖胖、圆滚滚的米粿,还印上红色的“粿”然上岸、硕“粿”累累、“粿”定成功等字样。
财务专业的备研学子宋浩旗说:“米粿很软,学院很暖,一口咬下去,满满幸福感。我很喜欢里面的笋干,跟我外婆做的青团的口味有点像。吃完这个米粿,我感觉还能再背十页书!”
会计专业的考研学子范浩鹏说:“还没有考研的时候,米粿阿姨就经常给我吃米粿,但感觉今天的米粿特别好吃,希望我顺利考上研究生,那时还能再吃一个‘粿’然上岸!”
就这样,徐增儿“米粿阿姨”的名号在校园里传开了。
家乡口味的米粿 背后是浓浓的乡情
“米粿阿姨”的米粿除了能给学生带来好彩头外,还可以宽慰同学们的思乡之情。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的办公大楼里,时常会有勤工俭学的学生来给老师帮忙,小陈就是其中的一员。
“有一次我肚子饿得‘咕咕叫’,已经下班的徐阿姨恰巧回来,递了两个米粿过来”。
回忆起那两个辣辣的米粿,小陈说:“我在老家安徽吃米粿的次数不太多,但家里人做点心的馅料也是这种咸辣口,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味道。”
徐阿姨空的时候也会和小陈他们聊天。异地求学,有个长辈能在一起聊聊天,还可以吃上一口“家乡味道”,对于小陈来说无疑是种慰藉。
“虽然有这种想法很不好意思,但我还是想讲出来。”小陈说,“我希望徐阿姨能多经过几次老师的办公室,这样我就能多吃几个米粿。”
记者把小陈的想法转述给了徐阿姨。
徐阿姨哈哈大笑,“只要大家喜欢,下次我会多做点。也希望孩子们能因为这道大学里的美食记得桐庐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