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春菜上桌

返回

乍暖还寒,春菜上桌

——讲讲餐桌背后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郭闻 阅读数:0

  春天来了。

  虽然恼人的寒潮还时不时地来个突袭,但春的气息正在弥漫,街头悄悄开放的白玉兰不断提醒人们“春来了”。而相较春景,春笋、香椿、春韭、荠菜、马兰头……这些鲜嫩水灵的春菜,更能牵动人们对于春季的感知。

  这周关于春菜餐桌的消息,屡上新闻:春节前还属于“天价菜”的春笋价格大跳水,上市便高达150元一斤的香椿也拦腰降价;2月29日,最后一批野生江鲜上了市民餐桌,因为从3月1日起,浙江八大水系开始进入禁渔期,这是八大水系统一禁渔的第三年。目前,八大水系土著鱼类资源总量有所增长,鱼类种群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钱塘江流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松江鲈资源日益得到恢复。

  说起这个松江鲈,还有个故事。西晋时期的文人张翰在洛阳庭院中散步时,吹着秋风,忽然想起了江南家乡的美味莼菜羹和鲈鱼脍,脱口而出“人生贵得适意尔,安能羁宦千里以要名爵”(意思是人生贵在得以舒适,怎么能因做官而被羁绊呢),然后就辞官归隐了。他心念着的鲈鱼脍,其中有种说法便是这松江鲈制作的鱼羹,足可见其鲜美。

  所谓美食文化,在很多时候,承载的不仅是美食本身,更多的是个人对当下心境的一种传递,甚至是人生经历的隐藏和寄托。

  就如莼鲈之思的张翰,他真的是想念家乡的美味以至于到了要辞官的地步吗?恐怕不见得,其实更多的是想表达对当时官场黑暗的不满,觉得在其位而不能实现抱负。

  再比如苏轼,几番沉浮足够坎坷,但乐观的心性让他足以抗衡人生的重压。东坡羹、东坡肉、东坡饼,无不承载着美食背后他对待磨难人生的坚韧和不屈。

  中国的饮食,记载的是人生,更是历史。

  2500年前的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里,就写了许多的菜,这让现代的我们得以知晓当年的祖先餐桌上,都有些什么。

  《诗经》里说“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这荇菜就是一种水生植物,还有水芹、莼菜、蒲菜等水生植物都是当时的常见蔬菜,其中莼菜在后来还成为张翰“莼鲈之思”的美味之一;陆生蔬菜则更多,什么豌豆苗、芜菁、葵菜等等,一直吃了两千多年。

  不过,《诗经》里记载的菜大部分在今天都被筛选出了我们的餐桌,只留下豌豆苗、芜菁、水芹等有限的几种,而且口味在经过现代农业科学改良后,也与之前的野生品种大相径庭。

  几千年的时间里,许多菜从野菜被逐渐改良走上餐桌又不断下餐桌,看上去来来往往,但为什么我们的餐桌还是不断地丰富起来?

  秘密就在于流通。

  随着交通发展,各地物资会互相流动、互通有无,蔬菜也一样,交流之后就是互相“厮杀”,优胜劣汰,真正的美味最终稳定下来占据餐桌。

  《诗经》中说的“七月烹葵及菽”中的“葵”,就是很典型的从主流菜到非主流菜的代表。

  葵菜是一种春节前后采摘的蔬菜,吃上去口感滑溜溜的,所以又被称为“滑菜”,它最主要的烹饪方式是做羹。从西周开始,便一直是中国人餐桌蔬菜最大众的品种之一,并被古人称为“葵、韭、瞿、蒸、葱”五菜之首。直到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的白菜种植开始慢慢拓展开来,唐宋时,白菜已经开始进入北方,因为口味好,易储存,到明时,白菜踢下了葵菜成为餐桌主流。如今葵菜只在四川、湖南等南方少部分地区还有种植,吃的人也不多。

  短距离的交流,会产生优胜劣汰的效果,长距离交流,甚至是全球性的交流,则带来了品种的繁荣。

  比如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诸如胡椒、西瓜、胡萝卜、番茄、南瓜、玉米、辣椒……网友们曾自信地说,张选(张骞)与郑选(郑和)早就帮我们选过啦,好吃的都上了我们的餐桌。

  其实细想,全球一体化这个概念并不只是现代才出现,早在很久以前,我们便用行动来演绎着这一事实。

  人类从东非走出,进行全球迁移,这种刻入DNA的流动本能,使得文明自诞生起,文化与交流便从未间断。近期又有两个国家加入了世贸组织,自此成员增加到了16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的交流与互往不会停歇。

  我们常说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这个“好”字,不仅是丰富,还来自于种源,就是种子的秘密,这可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事。这点可能是同学们想不到的。

  举个例子。餐桌上的辣椒看似很普通,一般作为调料或者是配菜,但它在加工后却是很重要的战略物资。辣椒被提纯后能得到纯度很高的辣椒碱,可以用于轮船防腐、生物制药、催泪瓦斯等,既是工业必需品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但目前我国的辣椒辣度达不到工业要求,每年进口高辣度辣椒至少要花费300多亿元。

  一些常见的蔬菜品种,如番茄、西兰花等,种子进口比重也很高。如果不能解决优质种子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我国农业将面临“卡脖子”风险,那就意味着,我们的餐桌也会倒退。

  比如,中国的大豆年消费量突破1亿吨,其中85%依靠进口,是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也因此,这让它可以成为国家之间博弈的砝码。

  2003年前后曾发生过一次“大豆风波”,当时,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导致大量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高位采购,并在随后的价格回落过程中,由于无力支付货款或高成本带来的巨额亏损而陷入危机。有数据称,当时国内压榨企业70%停产,进口合同违约。

  所以,我们正在大力发展自己的种业资源,建立自己的种质资源库。

  近些年,中国的种业研究走向了太空。利用太空环境诱变种子产生基因变异,这一育种方式,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这30多年来,中国通过航天育种,已筛选出1200多份新材料,培育水稻、小麦、大豆、蔬菜等新品260多种,年推广面积4000多万亩。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黄色、绿色等五颜六色的西红杮,很多品种便是上过太空的种子后代。

  餐桌的背后有着许多学问和秘密,这一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进一步去解秘与发展,这样才能让餐桌更丰富,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