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金庸IP,是门学问

返回

公众号大火,剧集却越来越不好看
翻拍为何时灵时不灵

用好金庸IP,是门学问

作者:本报记者 宋浩 何晓婷 阅读数:0
视觉中国供图

  公众号大火,剧集却越来越不好看

  翻拍为何时灵时不灵

  用好金庸IP,是门学问

  本报记者 宋浩 何晓婷

  金庸小说给了读者一个个瑰丽的江湖梦,成为无数华人的共同精神家园。

  同时,金庸作品也搭建起一座IP的摩天大楼,每一层都诞生于原著土壤之上,有的是影视,有的是游戏,有的是漫画,还有自媒体公号……

  比如,身边朋友都关注的公号“六神磊磊读金庸”,火出圈后,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原创自媒体。

  比如,自上世纪70年代就刮起的翻拍风,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还是每隔几年就轮一遍翻拍,产出的各种版本已经为这座摩天大楼贡献了几十层。

  翻拍金庸剧,往往质疑大于夸奖,但为何还有诸多影视公司仍在前仆后继,金庸剧为什么能一直热,如何才能拍出高分作品?

  新版翻拍被骂的当下,一个自媒体公号为何能迅速圈粉?作为主理人的“六神磊磊”是如何看待近年来金庸剧改编的失败?

  金庸IP,在促进文化产业繁荣的同时,也引发了业内的深思,如何才能用好它?

  六神磊磊早年读金庸,其实主要作为爽文,但在今天,金庸小说作为爽文的一面已经褪去了——有太多的替代品。想看爱情,有言情小说、偶像剧、综艺;想热血,有动作电影、热血漫画、游戏、竞技体育;纯粹追求爽感,有想象力更放飞的网络小说,乃至有新兴的“微短剧”。金庸至今仍被人们反复读,原因何在?

  金庸笔下的“侠”,身上保留了童真、奔放的一面,这是我们内敛、规矩的民族性格中缺失的。六神磊磊说,更重要的在于,金庸借由郭靖之口,说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凝练出中华民族所有人心中的家国情怀。武穆遗书的教诲、襄阳城头的烽火、蝴蝶谷中的烈火、屠龙刀里的遗篇……演绎了几千年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精神。

  只有“家国”当然不够,金庸文学中还有人性的厚度,表现为“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企图逃离江湖的刘正风和曲阳、被复仇扭曲的林平之、被蒙古骑兵屠戮的撒马尔罕平民、雁门关被“打草谷”的汉人和契丹人……金庸对命贱如草芥的底层弱者永远保持怜悯。

  文学性本身也是不能忽略的。六神磊磊以《水浒传》举例,打斗的文学写了几百年,但当我们翻开《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完第一拳、第二拳、第三拳,“真的棒极了,爽极了!”六神磊磊说,这就是文学的手艺,文字要经得起考验。

  同为写作者的六神磊磊,重读金庸后,认为他写出这一部部武侠故事,除了融汇中西、承前启后、集大成者的思想文化,以及风云变幻的时代赋予他气魄和眼光以外,根本性的一项,六神磊磊总结为“顺应良知”。

  “在金庸小说中,很多世界观、人生观在他所处的时代都是不讨好的,甚至是拉仇恨的。金庸如果选择放下良知,去投机、妥协,就不会诞生今天的金庸。你说他迂腐也好,说他书生意气也罢,他把自己的良知、人文取向一以贯之,坚持下来。”

  他觉得这才是金庸身上最珍贵的,如果他当时投机了、妥协了,就没有今天的金庸。

  2013年12月10日,六神磊磊在公号“六神磊磊读金庸”上发表第一篇文章《教主最不虔——读〈笑傲江湖〉之一》。从此,他并没有像解读红学的那些人一样,只是研究小说里面的剧情,而是借着金庸作品里的人物角色来发声,以诙谐、犀利的文风,去解读社会热点,解读时事,也把金庸江湖中最动容的情和人性,层层剥开亮于世人面前。

  很多人对于金庸的印象,是从TVB开启的。

  76版《射雕英雄传》爆火后,邵逸夫买断了金庸所有中长篇小说的影视改编权。很多70后视83版《射雕》为难以逾越的经典;黄日华、陈浩民版《天龙八部》、古天乐版《神雕侠侣》在电视上播的时候,六神磊磊只觉得是个剧,没想它会不会是经典。

  张纪中版2001年的《笑傲江湖》,在当年引发了不少批评,但并不妨碍李亚鹏凭该剧成了“内地四小生”,内地自此开启了“金庸改编热”。2020年后,这一版《笑傲江湖》豆瓣上评分大幅逆袭,“完全是因为大家回过味来了,当年下手太重了,觉得有点对不住它,跟后来的比显得没那么差。”

  《射雕》之外,张纪中还拍了《天龙八部》(胡军版)《神雕侠侣》(黄晓明版)《鹿鼎记》(黄晓明版)等等。2011年,华策影视宣布斥资10亿重拍《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8部金庸、古龙剧。

  可以说,金庸作品撑起了中国影视剧产业的半壁江山,带动了国产剧的发展,也捧红了几乎影视圈一半明星。

  但是,金庸剧的质量每况愈下,江湖味淡了,偶像化愈来愈浓,观众的骂声越来越响。

  失败案例越来越多,为什么还在拍呢?

  业内普遍认为,一方面,金庸IP自带流量与关注,适合捧新人,制作方和平台也能安全地吃到红利,比如《笑傲江湖》(霍建华版)、《神雕侠侣》(陈晓版)《倚天屠龙记》(曾舜曦版)这三部剧都越骂越红;另一方面,金庸小说有深厚的根基,有历史、文学等丰富元素,有足够能量在每一个阶段重拍一遍。金庸剧也是无数导演、编剧、演员们偏爱的题材,曾执导过多部金庸剧的导演赖水清说过,“每隔十年重拍,都能从新的时代里找到剧情和角色,既保留原著的精髓、又能通过新人新组合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适合当下的观众品味。”

  他的小说如何才能翻拍好?怎样的金庸影视作品才称得上一部好剧或好片?

  六神磊磊认为,金庸作品翻拍当然能改编,甚至可以大胆改编,“事实上我们现在视作经典的很多金庸剧,都是大幅改编的。”有些金庸读者如果把舆论变成“一改编就是魔改”,那么好东西反而就出不来了。

  改编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还原原著,在于思想性上能不能达到小说同样的高度。六神磊磊举例说,林青霞的东方不败(徐克监制电影《笑傲江湖Ⅱ之东方不败》),把人物性别都改了,搞得金庸先生自己很不满意,甚至很生气。但这部电影是不是经典呢?是的。

  王家卫导演的《东邪西毒》,中学生六神磊磊跑去看,看不懂,啥玩意儿啊?当成年了,就看懂了,《东邪西毒》的思想性、艺术性足够高,达到了与原著相近的高度。

  反过来,很多改编却费力不讨好。比如有的改编版,对故事没耐心,对所有人物都不耐烦去刻画,出于对观众口味的投机,只想着进入一个主题,就是主角的多角恋;有的版本哪怕改得动作不大,很多地方贴近原著水平,但问题出在思想性上大大低于原著,就是一个失败的矮化版。

  当下,业内也在思考,在武侠剧式微的当下,以适应当下语境为前提,金庸剧如何翻拍出高分作品?

  成功打造了95后心目中的郭靖与黄蓉形象的《射雕英雄传》,由郭靖宇监制,他曾谈及制作的初衷,《射雕》是他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也希望向年轻观众传递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我相信十年后一定还有新的一批人来做《射雕英雄传》,我希望每一次翻拍都可以找到这个故事的精神内核,把它的精髓拍出来,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新的郭靖和黄蓉。”

  金庸笔下的故事不该划下句号,而影视创作者应当跟上观众的审美,在新的时代拍出新的经典。

  在待播金庸剧中,目前最受期待的,是由企鹅影视和耀客传媒出品《金庸武侠世界》,分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华山论剑》《九阴真经》《铁血丹心》五个单元,分别由徐兵、邓科、曹盾、臧溪川、杨磊执导,对“射雕宇宙”进行改编,从预告看,很是“00后”。

  不知这次“回归”能否重构观众期待已久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