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苔采晒进入旺季
赶海人跟着潮水起早贪黑
抢收“春天里的第一口鲜”
![]() |
村民在滩涂上采收海苔 受访者供图 |
![]() |
经过清洗的湿海苔 受访者供图 |
海苔采晒进入旺季
赶海人跟着潮水起早贪黑
抢收“春天里的第一口鲜”
本报记者 黄玉环
春寒料峭,在宁海湾沿海渔村,吃苦耐劳的海边人却早早地开始“赶海”了。
每年立春前后,海苔进入生长期,潮水退去的滩涂之上,会露出一片片墨绿。对于生长在海边的人来说,这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也有人称之为“春天里的第一口鲜”。
眼下,正是海苔采晒的旺季。夫妻搭档下海采收,一人负责采,一人负责晒,平均每天能采100斤湿海苔,晒干后差不多有10斤。
根据市场行情,晒干后的海苔每斤的收购价在50元~100元不等,日均收入能有500元~1000元。回报虽然丰厚,但这份辛苦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吃得起的。
起早贪黑
作息因潮水起落而变
采集海苔,要赶在退潮以后。每天退潮的时间并不固定,但经验丰富的村民知道,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
“前后两天的退潮时间,间隔大约45分钟,比如今天是晚上10点钟退潮,那明天就是晚上10点45分。”强蛟镇王石岙村50多岁的村民老王告诉记者,每年1~5月是海苔采收的季节,他们的作息也因潮水起落而变。如果是夜里退潮,他们就得凌晨起床,迎着冷风下海。有些时候一天要下两次海。
掐准退潮时间,老王套上下水衣,带上蛇皮袋,一脚踏进海边泥泞的滩涂中开始采收。走到有海苔生长的地方,他弯下身子,熟练地快速抓起海苔装进蛇皮袋。大约半小时后,一个袋子就被装得满满当当。
老王将袋子拖回岸边,妻子早已等在那里,接过袋子,将海苔拿去清洗和晾晒。老王则返回滩涂继续劳作,时间不等人,退潮只有短短3个小时,他要尽快采集更多的海苔。
为了保留海苔的原味,清洗时要用海水。老王的妻子将海苔放到竹箩中轻轻晃动,滤去上面的浮泥。晾晒就比较简单,只要在空地上整齐插上一些树枝,再绑上绳子,一个简易的苔架间就搭成了。
将海苔铺开挂在绳子上,经过几天的曝晒,苔条变得碧绿酥脆,就可以拿来出售了。
看天吃饭
日入千元十分常见
海苔的销售期不到半年,这期间海苔的价格也会有不小波动。一般来说,过年前的“冬苔”最为稀少,每斤收购价可达上百元;这段时间的“春苔”数量较多,价钱差不多跌了一半。
几年前,为了帮助村民打开海苔的销路,强蛟镇成立宁海首家海苔专业合作社,对海苔进行统一收购。如今,该合作社年收购量达到10万公斤,销售额达600万余元,为村民解除了海苔销售的后顾之忧。
合作社负责人宋军林告诉记者,采晒海苔是附近许多村民上半年的主要经济来源,因体力和经验上的差别,大家每日采集的海苔有多有少,“一天收入上千元,还是十分常见的。”比起老王这些“散户”,专业的采集者会驾上船只,去到人迹罕至的滩涂或小岛,用苔耙采集,因此收获也更多,“像我昨天收的一户人家,几天晒了160多斤,一下子就有近万元的收入。”
这段时间,宋军林也变得异常忙碌,每天的收购量在800斤~2000斤。不过他说,这也是个“看天吃饭”的活儿,“如果下雨就不能采了,因为来不及晒干的话,海苔就会发黄,那就坏掉了。”
从吃到游
渔家旅游悄然兴起
在宁海当地,海苔素有“开春第一鲜”的美誉,鲜美嫩滑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小小的海苔,会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其中最常见的是海苔花生米,不管是用来下酒还是拌饭,都非常适合。在其他地方,也有人会将海苔制作成苔菜年糕、苔菜月饼、苔菜油赞子、苔菜拖黄鱼、苔菜小方烤肉等。
强蛟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宁海湾沿海渔村采海苔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是强蛟镇农渔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采晒海苔也成为许多市民游客体验渔家生活的休闲方式。前来参与春日踏青、亲子研学等实践活动的家庭络绎不绝,直接带动海苔、鱼鲞等“海的味道”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