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被我弄丢的你》上映,编剧郑执说
文学还能收获更大的流量
![]() |
编剧、作家郑执 |
电影《被我弄丢的你》上映,编剧郑执说
文学还能收获更大的流量
本报记者 赵茜 吴思娴
3月7日,我们走进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小剧场休息室,郑执正在候场。半个小时后,他要参加《被我弄丢的你》看片会和映后见面会,和演员张婧仪一起与观众互动。
或许是担心时间不够用,他接受采访时语速很快,时常让人担心跟不上他的思路。
爱情电影《被我弄丢的你》改编自郑执原著小说《被我弄丢两次的王斤斤》,由韩琰执导、郑执编剧,檀健次、张婧仪领衔主演,3月8日正式上映。
10多年前创作的小说
写剧本时,郑执并不知道谁会演绎这个故事,很多场景都是模糊的。“当我知道健次和婧仪是主演的时候,感到非常惊喜,之前我没有见过他们,也因此产生了了解他们的欲望,这在我的创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说,自己会把演员的脸、个性融入创作,甚至带着他们的意见去修改剧本。“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试图解释,电影是所有工作人员共同创作的,谈不上谁完美地诠释了我心中的角色。”
从剧本诞生到影片放映,修改了很多次剧本。影片每次剪辑调整后,都会呈现出全新的东西,甚至是一部新的影片,所以,真正完整的成片,他几乎是和观众同时看到的。
我们有些好奇,《被我弄丢两次的王斤斤》写的是郑执的亲身经历吗?
他给了我们一个有点“模糊”的答案。“这是一篇很短的小说,只有八九千字,从我下笔到电影上映已经过了10多年。就算小说中有我的故事,也是很古早的故事,我也记不清了。”
郑执说,对现在的他而言,最重要的是放下自己,更多地去想别人,去写别人,“这也是改编创作的乐趣。”
郑执希望能在作品中找到更多普通人的影子,“在我的生活里,其实有很多的王斤斤,这正是我所希望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基准。”郑执说,不久前有提前观影的朋友告诉他,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她就是王斤斤,这是最让他开心的事。
与早期青春文学的风格不同,如今,在郑执的作品中,已经能看到文学的多种面向,最为公众所熟知的,便是《生吞》《仙症》等被视作严肃文学风格的作品。
被问到如何看待青春文学的式微,郑执说,他没有特别认真地去关注某个领域,而是更关注自己写什么,“但单从我们这部电影表达的主题来说,我相信一点,无论青春还是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生命体验,它永远不会消失。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各类文学创作正处于持续发展和进化的进程中,如果写作者始终保持一种传统的创作方式,无法给观众和读者带来更新的体验,就会落伍于时代。这反过来也是对创作者本人的一种要求,倒逼作者探索和改变新的创作形式。”
文学是一生的追求
开始写作之路时,郑执可能想不到,某天会被归为新一代东北作家的代表,与班宇、双雪涛并称为“东北文艺复兴三剑客”。媒体采访中,人们总会问起他对这个称号的看法。
“我以为东北文学的潮流早就过去了。”郑执笑着回应,最开始这个称呼只在小范围被提起,他也以为这只是个文艺类的笑谈。“我觉得创作者应该清醒地看到自己想要抵达的终点,这个过程中或许会和别人同行,但聚散无常,不能因此停下自己探路的步伐,这样作者未来的创作世界才会更丰富。”
郑执并不介意被贴上“东北写作”的标签。“我是东北人,写作中难免会受到方言和地域的影响,但无论给予批评还是寄托期望,只要大家还关注文学,还关注我们这一代创作者的作品,就不是什么坏事,反而会成为我们创作优秀作品的动力。”
文学是从虚构照向现实的一束光,也是郑执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一两年,我才了解到‘流量’这个概念,人们都觉得文学是小众的,是不接地气的,但余华老师凭借文学出了圈。我想,大家是能够理解他的表达和智慧的。也是余华老师,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希望。文学是我一生的热爱和追求,我坚信,未来文学还能收获更大的流量。”
郑执透露,不久或许还将有两部由他小说改编的电影与大家见面,一部是拍完很久还没上映,根据小说《仙症》改编的电影《刺猬》;还有一部是中篇小说《森中有林》的电影改编,目前还在前期筹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