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承办浙江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育现场会
“小郎中”有大学问
新联盟画好“同心圆”
![]() |
浙江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育现场会 |
![]()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钱江湾小学第二届中医药文化节 |
![]() |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 |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浙江有何创新模式?中医药文化,如何在校园里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为了探寻答案,浙江中医药大学已持续探索多年。
日前,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和浙江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院、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钱江湾小学承办,浙江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育现场会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钱江湾小学举行。
一所小学
承国粹、育新苗,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
一群小学生,学做“小郎中”。说起医和药,个个小灵通。
走进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钱江湾小学,感觉这里像是一所儿童版的“中医药大学”,校园里到处是中医药的文化氛围,同学们都是中医药知识“小能手”。
六一儿童节前夕,该校第二届中医药文化节成果展举行。在能说会道的“小郎中”导引下,这所小学多样的中医教学探索慢慢展现。
“这里种植的就是石菖蒲,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有记载。菖蒲有香气,是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到了,我们就把它挂在门上……” 说起校内远志本草园里的中草药,一名小讲解员如数家珍。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帮助下,学校附属钱江湾小学建设了占地约2400平方米的远志本草园。它是一个中草药为主的小型综合园林,种植着130多种药用植物,分设春辞园、夏萦园、秋染园、冬卿园四大景观园,打造浙江道地药园、水生药植园、种植体验园、阳光生态园四大功能园区,可供学生辨识、种植和研究中草药。
“这是我们最近种植的铁皮石斛,长势可真不错!数智培育室里,还有无土栽培,真是太有趣了!” 学生李林熹说,这个本草园里,他们可以边学边玩。
“我们想以富有童趣的特色校园环境,浸润学生成长。”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钱江湾小学校长劳伟宏介绍,为了传承好中医药文化,除了“一园”,学校还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指导下,精心打造了“一馆”、“一廊”。
“一馆”,指的是岐黄文化馆,去年由“国医大师”葛琳仪揭牌成立。这个建在校内的小型博物馆,面积为320平方米,馆内以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中医药发展历程、中药资源、中医养生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精髓。
该馆还设立了一个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手工制作坊。选材、称重、捣药、研磨、装袋……中草药香气萦绕,学生们在了解了中草药的气味、功效后,开始自己动手制作香囊。“我很喜欢中草药独特的香气,也了解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想以后学中医,悬壶济世。”不少学生说。
走出文化馆大门,就看到“一廊”,即钱江中医廊。中草药蓝晒作品、中草药古风扇、中草药葫芦创绘、中草药纸拎袋、中草药拼贴画、中草药书签拓印……这里摆满了同学们的中医药文创作品。
老师们介绍说,随着药香润校园,已经有不少学生成了学以致用的“小郎中”。“我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季节变化来调理身体,胃寒不能吃辣的和凉的,要多吃热的东西,多喝姜汤。”一名女生对记者说:“我现在还是家里的小中医呢,爸爸妈妈如果身体不舒服还会来问我。”
此外,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专家指导下,双方还联手开发编写了一套适合小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教材《走近中医药》,系列读本共12册,覆盖小学全学段。同时搭建了一系列感悟中医药文化的载体——课外实践平台,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建立了中医药经典诵读、文创设计、标本制作、传统保健体育等学生社团。
“中医药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原先以为孩子们很难学下去。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用心,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大手拉小手,承国粹、育新苗,大学教授和小学老师一起,从娃娃抓起,让中医药文化扎根在孩子心里。” 劳伟宏说。
一个联盟
启新篇、润童心,浙江画好最大“同心圆”
一堂课,就是一次文化传播;一次掌声,就是同学们的认可。
在浙江,像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钱江湾小学那样,正在持续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力量,并不少。现场会上,钱江湾小学、宁波市鄞州区镇安小学、遂昌县金竹镇中心小学、绍兴市越城区秀水小学、长兴县煤山镇煤山小学负责人分别作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经验分享。
现场会结束后,为了更好画好“同心圆”,由浙江中医药大学联合省内各类学校发起的浙江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联盟宣告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未来,这个联盟将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成员共长,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知识读本编写、实践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领域加强交流和合作,为加快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发挥积极作用。
“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希望在于孩子。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具有重要意义,重在潜移默化,需长期坚持。”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介绍,201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浙江如何持续探索和创新?多年来,浙江中医药大学一直在行动:2017年,由浙江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进入全省小学课堂,浙江省成为全国首个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省份;2021年,学校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助力创建中医药文化特色小学,目前已挂牌成立了附属钱江湾小学和附属富阳阳陂湖小学,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样板;学校精心创排2个中医药主题原创舞台艺术作品《大医精诚·寻找孙思邈》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并成功首演;校内的浙江中医药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不仅开展“迎进来”体验研学和“走出去”校园宣教,还建设了线上“云学习”品牌资源……
草木皆学问,中医传古今。黄文秀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是中医药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辉煌的发展历程与鲜明的地域特色。作为我省唯一的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浙江中医药大学以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普及和推广。我们将继续发挥专家队伍、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持续开展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能引导帮助更多中小学生成为岐黄薪火的追光者、探索者,不断汲取中医药文化的养分。”黄文秀补充道,随着中医药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期待“岐黄新苗”将来成长为根深、干壮、叶茂的参天大树,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