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县域产业 结出职教金果 浙江工商职院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

返回

深耕县域产业 结出职教金果
浙江工商职院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

作者:本报记者 陈素萍 通讯员 姚敏明 何登 阅读数:0

  “我们将扎根宁海、服务宁海、发展宁海,携手各方建设好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让宁海本地学生在家门口读大学、找工作,全力以赴满足宁海产业对人才的需求。”6月25日,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宁波市宁海县举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史习明致辞时如是说。

  据悉,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由宁海县人民政府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发起,宁海县政府办公室统筹,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新型县校合作模式。

  携手二十年

  创下“中国高职教育的‘宁海模式’”

  据悉,早在2004年,为改变县域支柱产业人才紧缺状况,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与宁海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浙江工商职院宁海学院),在这个我国著名的“模具之乡”“文具之乡”,创下了“中国高职教育的‘宁海模式’”,成为专家学者解读“高职院校县校合作”的模式范本。

  “学在宁海、留在宁海,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今年5月,浙江工商职院2018届毕业生陈真亮相宁海县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活动现场,讲述了自己进入浙江工商职院宁海学院学习,从“不清楚何谓模具”的新生,成长为一名研发工程师,进而成为“宁波市高级人才”“浙江青年工匠”“浙江工匠”的亲身经历。

  不止是陈真,获得国际工业设计红点奖的杨帆、张浩,被国家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聘为设计研究人员的胡涛涛……20年来,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下,依托“模具工程中心”“模具数控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产学研基地等国家级平台,浙江工商职院宁海学院已经打造成为一个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融合的特色学院,培养出了近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学院毕业生留宁海工作人数每年超过200人。

  亲历和见证学院建设发展,从中获益匪浅的还有众多当地企业。2010年通过引厂入校与学院合作共建模具教学工厂的宁波华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捐资1000万元校企共建精密模具研发中心(现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在模塑制品表面装饰与智能成型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了塑料制品的表面质量改善,有效提高了企业产品竞争力,其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5000万元增长至如今的6亿元。在此次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上,该公司再次捐资1000万元,用于和浙江省模具协会、宁海县模具行业协会、浙江工商职院共建的混合所有制模具产业学院建设。

  探索新路径

  打造县校合作的2.0版本

  “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立是学校联合各方,在提升县域职业教育发展能级、精准赋能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方面的又一有力举措。”史习明说。

  这个共同体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以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围绕“文化+健康”“光伏+储能”“模具+新能源汽配”等宁海主导产业需求,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金融支持作用,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和成长环境,持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打造“中高职融通+产科教融汇”的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服务宁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学校将以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为引领,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打造县校合作的2.0版本。”浙江工商职院校长张启富介绍,一方面,学校与宁海县教育局合作,将宁海四所中职学校作为附属学校,实现中高职一体化,推进本地招生、本地培养、本地就业;另一方面,学校与华宝公司、浙江省模协、宁海县模协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现校企一体化。通过这两个一体化,探索建立一体设计、贯通衔接、灵活多样的工学一体化县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将与各成员单位精诚合作,有效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着力培养更多符合宁海县域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宁海经济社会实现更高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史习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