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烈日赤膊摸藕 这份爱,真的是“热”爱

返回

六七月的“开塘藕”,口感最嫩,价格也最高

顶着烈日赤膊摸藕
这份爱,真的是“热”爱

作者:本报记者 施雯 通讯员 姚萍萍 阅读数:0

  暑气渐盛,杭州大运河畔的临平崇贤,凌晨5点的千亩藕塘,已是一派劳作景象。

  三家村今年73岁的范积昌,摸藕工龄超过50年,这两年身体欠佳的他,不顾子女反对,依旧天天去女婿家的藕塘干活。

  当天和他一起在藕塘干活的还有雇来的两个职业摸藕人。

摸藕不叫挖藕

一字之差,“老荷叶”才懂

  临平崇贤是历史名藕“杭州白花藕”的原乡,6月底7月初的开塘藕,在一年之中口感最嫩,价钱最高。

  夏天摸藕500斤一天,秋冬摸藕1000斤一天,当“老荷叶”范积昌还是片“嫩荷叶”时,就已经是当地一等一的摸藕高手。

  范积昌告诉记者,摸藕人,有好衣服舍不得穿的,过去都是打赤膊下藕塘。

  毒辣辣的太阳,把背脊晒成古铜色。为了干活凉快些,大家就在背上绑两片荷叶来防晒。

  为什么要叫摸藕,而不是挖藕?一字之差,只有干过这个活的人才懂。

  摸藕人是根据荷叶生长的规律来找藕的,想要摸到藕,得先学会观察。想要近距离观察荷叶,就得掌握在藕塘自如行走的技能。

  想在藕塘讨口饭吃,得先放低姿态。

  深的藕塘,水面及胸,最浅的也齐腰,下塘后,小腿都陷在淤泥里,每走一步都是力拔千斤般费劲。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但想要行走藕塘,就得放下黄金膝,因为跪着走最省力。

  职业摸藕人,都不喜欢穿水裤。

  从藕塘边行走到藕花深处,不过二三十米的距离,下半身泡在水里,穿着不透气的水裤,早就闷出一身汗,黏在身上很难受。

  摸藕爱打赤膊,范积昌还有个理由,那就是摸到藕的时候,前胸往往贴在水面上,穿衣服容易被泥浆水搞湿,一样不舒服。

  言归正传,如何通过观察荷叶来“顺藤摸瓜”,找到埋伏在地下的莲藕?

  荷叶有大有小,杆子有粗有细,并不是所有荷叶下面都有莲藕。如果一簇荷叶里,有发现杆子最粗壮,叶片最肥大,个头最高的那一片,顺着这片叶子往前找,能找到依次变小的两三片荷叶,那下面就是莲藕了。

  摸藕的时候,要顺着最大的荷叶杆子往下摸,深深扎在淤泥里的杆子,越往下摸越费力。当你摸到渐渐肥大的部分,那是藕的最后一节,双手插入淤泥之中,把包裹藕节的泥清理干净,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耗时又耗力。

  双手在淤泥里艰难摸索,要徒手松开每一节藕上的淤泥,摸藕人才能把整段藕拖出水面,一段段漂浮出水面。

白天摸藕午夜出门

30年前他撑船去拱宸桥卖藕

  嫩藕配小葱,切片清炒,回味无穷,果然顶级的食材,只需最朴素的烹饪方式。除了小炒,崇贤三家村的婆婆们,最拿手的是糯米桂花糖藕,土灶小火慢炖一夜,软糯香甜的口感,全家都爱。

  7月的开塘藕,通常只长出三四节,长度不过40-50厘米;到了秋冬天,藕节数量和总长度就会增加一倍,产量至少翻倍。

  秋冬出塘的老藕,可以用高压水枪冲塘底淤泥的方式来起藕;夏天的开塘藕,实在太嫩,高压水枪一冲就都是坑,只能用最传统的方式,徒手摸上来。

  临平崇贤是“杭州白花藕”的原乡。在中国历史传统名藕中,“杭州白花藕”是最早熟的一个品种。市场上,物以稀为贵。每年6月下旬,崇贤莲藕开始出塘,全靠人工摸藕,顶着烈日劳作的摸藕人,是一年之中最辛苦的。

  这个季节的莲藕市场价格全年最高。特别是那种每节藕圆鼓鼓,头上顶着小芽尖的极品开塘藕,塘边收购价最高能有20元/斤。

  在没有冷库保鲜措施的年代,莲藕必须现摸现卖。30年前的范积昌白天辛苦摸藕,午夜出门,从三家村古渡口撑船到杭州拱宸桥,挑着两担莲藕坐上夜公交,天没亮就赶到武林门,沿街叫卖自家莲藕,一天最多能卖200斤,而那时的莲藕,不过几分钱一斤。

  当天卖不掉的鲜藕,还有塘里挖断的残藕,丢掉实在可惜,三家村人喜欢加工成手削藕粉,再次撑船到拱宸桥的收购点,卖了换钱。

  范积昌还记得,30年前自己做100斤手削藕粉,在拱宸桥能卖65元,杭州著名土特产西湖藕粉,其实正是来自临平崇贤这个地方。

  “老荷叶”范积昌总是说:“机制的藕粉不正宗,同我们这些摸藕人家里做的手削藕粉,味道完全两样的。”

烈日下他们的坚守

为餐桌上添了夏日美味

  莲藕节节生,象征着子孙万代,千秋家业。

  “老荷叶”范积昌如今儿孙满堂,儿子在企业当高管,女儿女婿在村里办莲藕合作社,这些年发展成杭州最大的莲藕、茭白、荸荠、慈姑四大水生蔬菜种植基地,高峰期,每天供应杭州市场超过一万斤的鲜藕。

  “藕塘里一年四季要干活的,春天种藕,夏秋冬要摸藕,冬天还要做手削藕粉……”这些年,范积昌亲力亲为,全力帮衬着女婿的莲藕事业,儿子每次回家,总是劝他早点退休,这一劝,就劝了十多年。

  但他对种藕、摸藕这件事,是真的热爱。

  当天和范积昌一起下藕塘干活的还有帮工陈玉恺。再过几天,陈玉恺要结束杭州的“藕漂”生涯,回家乡江苏扬州。

  摸藕多年,陈玉恺一直过着四季漂泊的生活,夏季每天挖藕500斤,冬季每天1000~2000斤。

  四季变化,摸藕人脸上,总是洋溢着劳动者最朴实的笑容。

  崇贤三家村的莲藕,因为“老荷叶”们烈日下的坚守,从未缺席过杭州百姓的餐桌。

  手削藕粉这项传统非遗,也在杭州大城北的临平崇贤,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