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圈流行的“控娃术”,刚柔并济

返回

揣着遥控器上班、把电脑锁进保险柜、制定奖励规则……

家长圈流行的“控娃术”,刚柔并济

作者:本报记者 朱丽珍 阅读数:0

  揣着遥控器上班、把电脑锁进保险柜、制定奖励规则……

家长圈流行的“控娃术”,刚柔并济

  本报记者 朱丽珍

  记忆中的暑假,除了知了声,“80后”们大概会想起偷偷看电视的场景。因为怕被父母发现,会脑洞大开地用上冰块、电风扇,散去电视机的热气。

  当“80后”“90后”也成为父母,比电视机更丰富多样的电子产品引发了和孩子更多的斗智斗勇的较量。职场妈妈的背包里,不仅有文件、化妆品,可能还藏着每天从家里背来的平板、电视遥控器;家里的保险柜,装的可能不是值钱家当,而是锁着电子产品……

  如何让孩子和电子产品适度相处?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每一个家庭故事里,还是能给纠结的家长一些启发。

  买保险柜锁住电脑 “一刀切”效果很好

  说起女儿和电子产品的故事,金女士常常当做段子在办公室和同事们分享。

  “我们家有一只保险箱,里面没有任何贵重物品,锁的就是iPad、电脑。”做爸妈不能太“专政”,要尊重孩子,类似的话语,金女士也曾经以此自勉,但在电子产品这件事上,有过“实战”经验的她,却坚信“一刀切”的效果最立竿见影。

  用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作为奖励,相信这是很多家庭推行的办法。在女儿上初中以前,金女士家也实行过一段时间。只要女儿做完作业,就能玩会手机、电脑,有时候爸爸还会带着她一起玩游戏。

  “她的同学就有玩游戏的,平时也会交流,她一点都不接触,感觉孤陋寡闻,无法融入,所以她心里其实也有点好奇。”金女士有时候拿手机玩简单游戏,一旁的女儿跃跃欲试,“她想了解,我也不会太抗拒。”

  转折点在女儿进入青春期后,尤其升入初中,学业压力变大,而对电子产品的自控力并没有提高,出现了超过约定时间还偷偷使用的情况。“以前发现过偷用电脑,她会用图片设置密码,主要是看小说、搜新闻。”起初,金女士并没有太当回事,“搜索引擎的账号是跟我手机关联的,有些搜索词一看就是她搜的,白天听到什么不懂的信息,她就会上网查一查。”

  更大的问题出在使用时间上。“有一次,我发现找不着电脑,后来在女儿床铺下搜到;还有一次半夜醒来,发现女儿卧室门缝透出亮光,才知道她在偷用电脑……”金女士说。

  半夜偷偷上网,直接的反映就是上课没精神、眼神迷茫、自习课睡觉。“那段时间,各科老师都来反映过这个问题,有一次家长会上,我还被当众点名。”思来想去,金女士决定让女儿和电子产品来一次彻底“断舍离”,“爸爸特地去买了一只保险箱,把这些电子产品都锁了进去。”

  虽然做法听起来很决绝,但改变肉眼可见。“刚开始肯定不适应,不开心。我就给她‘画饼’:如果想玩游戏,你就好好学编程,以后设计好玩的游戏。后来她也就默默接受了。”金女士说,现在每天接送途中,爸爸会让女儿看一下手机,“十来分钟的路上时间,主要就是听歌、看新闻,她也会翻翻评论傻乐一下。”好在自此之后,上课犯困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女儿也适应了没有电子产品的日常。

  设置规则奖励时间 掌控人生的感觉很棒

  相比“一刀切”决绝,汪女士家的做法,听起来更柔和。

  “我们和女儿约定,户外运动、看书、家务,都可以按比例兑换自由活动时间,适当地看一点动画片、玩一下游戏。”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一次,爸爸不准女儿看平板电脑,女儿很不服气,“她问我们为什么大人总玩手机,她就不行?”

  汪女士坦言,成年人有自己的联系方式,而孩子也有自己的社交方式,“换位思考一下,让孩子完全断网不现实,更何况她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用电子设备始终不可避免。”汪女士谈到一款在小朋友中很火的游戏,在一些餐饮店、食品包装袋上都能接触到,“她如果不知道,也有点和现实脱节。”

  在养育女儿上,汪女士是一个包容的妈妈。她不希望给女儿创造一处温室,更不希望因为各种“不接触”,哪天孩子的“潘多拉魔盒”打开,会茫然不知所措。“有好的亲子关系打底,不用担心电子产品变成洪水猛兽。可以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支配、学习管理欲望。”在汪女士的观点中,电子产品用还是不用,取决于家长的引导,而不是被电子产品掌控。

  和孩子约定之后,汪女士发现,孩子有了一种能掌控自己人生的感觉,也收获了很多惊喜。“没有制定兑换规则之前,她使用电子产品对时间缺乏概念,有时候看电视、玩游戏,需要我们三番五次地提醒。现在每一分钟都是她自己争取来的,就会合理安排,还让我买了一个闹钟,用来计算时间。”

  汪女士举例,有一天女儿只赚了29分钟自由安排时间,她拿出19分钟玩游戏、10分钟看动画片。“我们也约定,一次看电脑不能超过10分钟,所以她又把玩游戏的时间分成了7分钟、5分钟、7分钟。”试行半个月,汪女士感受到女儿自控力明显提高。“都是自己赚来的劳动果实,每一分钟都牢牢记着,还会仔细计算。”汪女士说,安排时间其实也是生活中的数学,同时也锻炼了女儿的计算能力。

  规则感

  孩子要有,父母更要有

  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苏衡医师坦言,暑期因为电子产品依赖而来问诊的青少年确实更多,甚至有的家庭因此爆发冲突。

  “青少年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苏医生介绍,青少年整体世界观没有形成,很容易被电子产品营造的丰富多彩而又自由的世界所吸引,“网上可以随意聊天、拉黑,不用在意一段关系的持久性;刷短视频、短剧,新奇的东西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这些直接的丰富的内容摄取,是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

  苏医生从临床案例分析,青少年电子产品成瘾,其实与父母有很大关系。“有很多案例,是孩子小时候,父母为了自己清静,把手机、电脑扔给孩子,放任他们看动画片、刷短视频,到了孩子上初高中,再想收回电子产品,孩子当然会不适应。”苏医生说,当孩子需要父母陪伴时,父母抽不出时间,用电子产品替代,自此就已经形成了电子产品的依赖。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不想让孩子落后于时代,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有很多父母会说,现在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孩子如果不接触电子产品,会不会跟社会脱节。”苏医生并不认同这种因果关系,“玩手机就是跟上时代吗?本身这种观念就是有问题的。”

  如何让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苏医生建议,家长要学会让孩子自己管理,主动控制时间,“给孩子机会,如果管理不好,那就强制执行。”

  在管理方法上,苏医生建议家长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包括使用的范围、时间、时长、奖惩措施等等,“协议的措施可以一起商量,制定协议的时候可以宽松,但执行规定的时候一定要严格。”

  苏医生也呼吁家长,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有些父母自己的规则感就不强,图清静的时候让孩子随便玩手机,一会又烦恼孩子作业没完成,强制地拿回手机。前后的规则感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