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迪拜教中文

返回

我在迪拜教中文

这所“杭州背景”的中国学校,创下迪拜新纪录

作者:本报记者 吴越 阅读数:0
迪拜中国学校外景 受访者供图
迪拜中国学校绿色环保主题实践活动 受访者供图

  位于西子湖畔的杭州,和在中东沙漠的迪拜,因为中文学习,紧密相连——最近,迪拜中国学校周末对外汉语课开始新一期招生,报名者中不乏迪拜富豪,而那些正在忙碌备课的援教老师,均来自浙江杭州的公办中小学。

  迪拜中国学校是我国在海外创办的第一所全日制中国学制基础教育学校,由杭州市教育局承办,作为教育部首批海外中国学校试点单位,回应了迪拜30多万华人华侨享受中国优质教育的呼声。

  作为一所年轻学校,迪拜中国学校办学仅四年,学生人数却增长300%,低年级段学籍甚至“一位难求”。这是怎么做到的?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三位老师,他们的援教经历,也是中国优质基础教育首次“走出去”的故事。

杭州老师在迪拜的“十八般武艺”

  “我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向您表达我的感谢与祝福。”近日,第三批援教老师、首席导师潘克玉从迪拜回到杭州,打开了迪拜学生写给他的信。

  这封感谢信来自潘克玉的学生宫亦泽,一位转学进来时几乎没有中文基础的孩子。而这一整页的中文信里,没有拼音、英文和错别字,语句流畅,真情流露。

  潘克玉回忆,接班时,宫亦泽由于中文词汇掌握不够,来请教时还要靠肢体语言辅助,周记里也时常夹杂着拼音和英文。像这样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迪拜中国学校并不少见。

  “迪拜中国学校语文教材和杭州同步,对很多华侨孩子来说难度偏大。”潘克玉介绍,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达到分层教学效果,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就需使出“十八般武艺”。

  在迪拜中国学校副校长周建芬的四年级写作课上,她与孩子们分享临安山核桃,指导学生们怎样把一件事写具体。当孩子们得知山核桃是漂洋过海寄来的时候,他们有感而发写下了《刻在山核桃里的思念》《温暖的山核桃》等文章;她还带着学生读《山海经》《西游记》《呼兰河传》……经过两年带教,就连语文较薄弱的学生都说,“周老师,我喜欢听你讲故事。”

  在另一位首席导师时晓珺任教的四、五年级班里,为了让学生们写出漂亮的中国字,她天天带着学生们练字。经过两年训练,学生们写字水平有很大提升,时晓珺也获得学生、家长表扬。今年,她曾带过的学生小学毕业了,家长们邀请她以录制视频的方式参加毕业典礼,这份远方的挂念,未曾因为结束援教而消失。

“来自杭州的种子,在沙漠发芽、成长”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装得下高山、大海、蓝天,装得下整个世界;而我的眼睛也可以很小,有时遇到心事,连两行眼泪都装不下。”这是在迪拜出生长大的华侨二代陈思静写的诗。写诗歌,是中国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该生所在的班级,连续两年获得阿联酋华侨华人中小学生迎国庆诗文朗诵比赛集体一等奖。

  五年级学生许诗蕙则告诉过时晓珺,“见过的最美风景是沙漠日出”。她描述:“抬头一看,太阳露出了半边脸,像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小姑娘。”

  还有位家长说,“因为很多老师来自杭州,孩子希望以后考浙江大学,也要到杭州去。”

  杭州援教老师们的种种努力,犹如在这片沙漠中日夜不停歇地滴灌,播下的种子经过发芽、成长,迎来生命绽放。学生们取得的进步,也是老师们对“要给迪拜学生留下什么”这个问题,最坚实有力的回答——

  “首先在迪拜留下高质量的中国教育,必须让孩子、家长放心;其次,给学校留下一种文化、一套制度、一种精神,能给今后建设更多的海外中国学校留下可借鉴的模式;最后,带去底蕴深厚的中文教育,给孩子播下中国文化的种子,为他们培根铸魂。”

  除此之外,迪拜中国学校还承担传播汉语的教学任务,每周六,迪拜中国学校向社会学员开设的对外汉语课,受到生活在迪拜、来自世界各地的民众的喜爱。

  对外汉语班上,有想来中国留学的俄罗斯女孩,带着妹妹一起来学习;曾在青岛某大学工作的外籍老师,带女儿一起来学……还有不少家庭为了到迪拜中国学校学中文,特地搬家住在学校周边。据统计,最近两年,像这样喜欢学习汉语的学员,迪拜中国学校总计招收了800多人,涉及20多个国家。

一群杭州老师创下迪拜教育“历史纪录”

  潘克玉记得,2022年8月刚到迪拜的几天,为了做足开学准备,他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两年援教中,即使病到嗓子如被刀片刮割、讲一句话都痛得冒虚汗,他也没落下一节课。

  正如时晓珺说,杭州援教老师不仅要输出知识,也代表着中国教师形象。

  如今在迪拜,近百名杭州援教老师留下了“能吃苦、拼劲足、不计较”的教师形象。创办于2020年8月的迪拜中国学校,更在短短四年里,有了1~9年级500余名学生,教学质量、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

  2023年,迪拜知识与人力发展局(KHDA)对6所新校进行首轮等级评估,只有迪拜中国学校获得“GOOD”等级,并创下“迪拜新校首次评估史上最好成绩”。

  迪拜中国学校学生家长陈女士介绍,在迪拜中国学校建立前,孩子学中文只能去培训班,或是上网课。“孩子汉字书写不扎实,阅读能力欠缺,迫切需要系统教学的中国学校。”她也看到,在创校后的四年里,迪拜中国学校不仅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还创下了从有到优的转变,向国际展示中国基础教育实力。

  成绩背后,杭州援教老师们的努力,也让该校的迪拜本地员工深受感染。行政人员Maryam主动要求多承担些工作,她说:“在中国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中国为何发展得这么快,我知道了什么叫作中国速度。”

  今年是中国和阿联酋建交40周年。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感受到了中国发展的蓬勃力量,他曾公开表示,“我们推行学习中文,因为中文是未来的语言。”2019年7月,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正式启动。截至目前,阿联酋已有171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7.1万名学生学习中文。

  原本荒芜贫瘠的沙漠,经过两代迪拜人的努力,建成繁华都市,如今迪拜的机场有着全球繁忙航空线路。扎根在中东沙漠的迪拜中国学校,凭老师们的韧劲和拼劲,同样在这片充满奇迹的沙漠里,发芽生长、枝繁叶茂,创造中国基础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下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