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繁华》背后

返回

中国人口首次破亿,为何在北宋
历史作家谌旭彬做客钱报读书会,告诉你

《大宋繁华》背后

作者:本报记者 宋浩 吴思娴 阅读数:0
谌旭彬

  本报记者 宋浩 吴思娴

  从清明上河图到《东京梦华录》,宋代的“繁华”今天被反复讨论。

  如此繁华从何而来?

  日前,历史作家谌旭彬带着新书《大宋繁华:造极之世的表与里》做客钱报读书会,出版人、读书自媒体博主西木担任主持。

  本书是“秦制”系列的第四本作品。围绕新书,谌旭彬从人口发展、税法变革等视角看宋朝繁华的根源,试图展现宋朝平常百姓的生活状况。

  宋代经济繁华的源头,也是重要特征之一,是人口爆炸式增长。

  北宋晚期,中国人口突破1亿,“这是中国人口在历史上首次突破亿级大关。”这是谌旭彬翻开历史学者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后的发现。

  在此之前,西汉时曾达到6000万人,唐朝天宝年间一度达到7000万人。这是两个峰值,其他时间因战乱、天灾等,人口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到了宋代,情况不一样了。

  北宋初期,经历唐末五代战乱,人口约3500万人;仅仅经过百余年,北宋末年人口超过了1亿。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爆炸发生在北宋?而不是汉唐?是宋代皇帝做得好吗?

  这是谌旭彬读《中国人口史》发现的问题。翻阅史学研究成果,谌旭彬没有找到好的解释,于是尝试自己寻找答案。

  在谌旭彬看来,人口爆炸式增长,是出乎宋代统治者意料之外的。

  谌旭彬发现,从秦代统一到隋唐时期,中国人口呈起伏式增长,但总量变化不大,峰值始终在6000万上下。那么,宋代发生了什么变化,让人口峰值有了进一步突破?

  谌旭彬认为是唐德宗时施行的“两税法”。

  在“两税法”之前,历代税收主要来源是“人头税”,即以家庭人口数量为依据征收钱粮、人力。按人头征税,家庭每增加一个人口,就多一份纳税负担。

  以汉代“文景之治”为例,当时推行“三十税一”,被后世认为是轻徭薄赋的代表。但“三十税一”仅仅针对田亩税,当时一户百姓的纳税负担,人头税占十分之九,田亩税仅占十分之一。百姓税收负担,主要在于人头税——包括口钱(满3岁就征税)、算赋、徭役、兵役。

  人头税占主导的很长历史时期,为了少交税,老百姓只能少生,或者生下来遗弃。“生子不举”“生子辄杀”的记载,在史书上都出现过。谌旭彬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就是被遗弃的孤儿。

  也正因此,广大领土上,人口峰值很难突破7000万。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中国人口史发生了转折。因为这一年,宰相杨炎在唐德宗的支持下推行新的税收制度“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

  “两税法”的核心是根据田亩、资产征税,不再关注一家有几口人。

  谌旭彬认为,两税法的实施,是因为当时均田制崩溃,唐朝百姓纷纷逃亡,人头税已经无法保证财政“蛋糕”的做大:人可以逃亡,但田亩无法逃亡,根据田亩征税是必然结果。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相当于拔掉了长期压制中国人口峰值的限制器。”

  人口是创造家庭财富的劳动力,多一个人口就多一分劳动力,两税法解放了民众的生育意愿。经历唐末五代的战乱后,最终在大一统的宋代显示出了成果。

  “两税法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和发展。”谌旭彬说。

  宋代繁华一方面得益于税法改革带来的人口红利,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宋代统治者在土地政策上的“无为”。

  宋代朝廷不介入土地分配,不限制自由买卖,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有地的主户会招募佃户耕作,不会放任土地荒芜,佃户成为自由“打工人”,可以选择主户。自由市场的活力,让乡村出现了“草市”,城市里涌入了市民。

  人口爆炸带来了财政“蛋糕”的做大,同时也让宋朝“食税群体”规模暴涨,即大家熟悉的冗兵、冗官、冗费。

  比如,宋代的一品官每年可以拿到3600贯,是唐代一品京官的27倍多,谌旭彬说,即便不考虑物价等因素,也不妨得出这样的结论:宋代官员的待遇大大高于唐代。而以上这些,都是靠普通百姓的赋税做支撑。

  有了庞大的食税群体,才有了《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开封城内的香车宝马、雕梁画栋、按管调弦,这些人构成了北宋最具消费力的群体。

  谌旭彬说,《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孟元老,出身官宦之家,靖康之变后流落江南,追忆当年东京开封的繁华,写下此书。

  但孟元老作为食税群体的一员,他的视角必然有阶层立场,普通人的冷暖凉热,没有出现在他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