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傅氏家族,抗战时160多人参军15人捐躯
这个国庆日,后人傅海祭奠先祖,感慨万千——
山河如愿 烟火如常
![]() |
傅海在傅氏抗战将士纪念碑前 |
10月1日,国庆。
60岁的傅海早早出门,来到村子里的傅氏宗祠——这是他的习惯,年年重要时节,都会来这里看看。
暑热已去,凉风渐起,让人精神一振。树叶簌簌声中,宗祠里更显肃穆。
诸暨杨梅岭下的傅家,是个大家族。而在抗战时期,傅家前后160多位热血青年走上战场,人数之多,远近闻名;其中,更有15人战死沙场——梅岭傅氏,在民间也有“中国抗日第一家族”之称。
站在宗祠之中,傅海一边行礼,口中一边默念:“一切都好,一切都好!”
对傅海来说,一张早已泛黄甚至有些斑驳的黑白照片(见左图),是无价的传家宝。
这张拍摄于1937年秋天的照片里,三个看起来二十左右的年轻人,并排而立。正中间的就是傅海的父亲傅祖明,傅祖明左边是同学王汉光,右边是堂哥傅凤祥。拍完这张照片没多久,三人就投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
傅海记得,父亲这样描述出发的那个早晨:“东方未亮,漫天星斗微笑着,仿佛在欢送我的旅程,我告别了亲人,成为一名通信兵。”
老兵傅祖明跟儿子说的往事不多,但对于他为什么参军,傅海记得清楚:“我父亲说,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相继爆发,我们要参军保家卫国,不能当亡国奴。”
三人出发后不到一年,傅凤祥就在武汉保卫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傅祖明经历过抗战最艰难的岁月,身为通信兵的他有一次被敌人包围,“战时情报很重要,活抓一个通信兵等于得到了一把钥匙。”傅祖明一边靠地形掩护撤退,一边销毁重要的通信密码,最后幸运地得到当地百姓的帮助,藏在地窖中脱险。
抗战胜利后,傅祖明去了甘肃、新疆,并扎根边疆三十余年直到退休才返回诸暨,在90岁的高龄去世。
“父亲生前常说,看着越来越红火的日子,当年的流血牺牲,值了。”傅海说。
当年村子里,有很多和傅祖明一样的热血男儿。
通过族谱及村中老人、老兵后代们的回忆核实,整个傅氏家族有160多人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他们有的在一线作战,有的从事通信、医务、飞机修理等后勤工作。这些年,傅海一直在整理前辈们的故事,“谁都不能遗漏,他们都为这片土地做出过贡献”。
如今,当年的老兵中,只有年逾百岁的傅汉章健在。他说,“我们为什么不怕死地去当兵,就是为了国家强大,百姓才能生活好。”
2015年,多方协调下,杭州安贤陵园抗战老兵纪念园中,一座“诸暨傅氏抗战将士纪念碑”矗立,碑文上写: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彰显民族之气节,一门忠烈。
就在国庆前不久,傅海还带了一份新名单——11位新确认的傅氏家族抗战老兵——来到纪念碑前,“这都是我们这些年和志愿者一起走访出来的,都和傅汉章进行了确认。”
未来,这些名字也将被镌刻到纪念碑上。
保家卫国、报效祖国的精神也依旧在傅氏后人中传承。2018年,当时19岁的傅丽莉应征入伍,成就了一门四代参军的佳话:她的曾祖父傅孝伴曾参加过淞沪会战,而她的祖父和父亲也先后参军。
昨天中午时分,记者把钱报这次国庆特别报道《如愿》,发到了傅海的手机上。
“如愿,如愿,真是如他们所愿了。”看完之后,傅海很认真地和记者说。
本报记者 盛锐 邹宸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