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明:难以割舍的《金色土地》

返回

沈晓明:难以割舍的《金色土地》

阅读数:0

  在金黄的田野上,有人俯身收割麦子,有人托举起一袋袋的粮食,有人在劳作间隙享用食物,有人握着镰刀挺起脊梁眺望远方……

  这是沈晓明的国画作品《金色土地》中的景象,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这些普通的劳动人民构筑起一团生命之火,唱出一首土地的赞歌。

  这幅充满力量的画作是第四届“中国美术奖”公示的金奖作品,其复制件正在浙江展览馆“攀峰揽胜——浙江省造型艺术十年回顾特展”中展出。

  沈晓明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在读的博士研究生,近年来,他行走在山区、工地,那些劳作着的人们,时刻感染着他、牵引着他。

  从山川到田野

  《金色土地》的创作可以回溯到一年前。

  2023年,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以“五岳归来”为主题,沈晓明创作的《山河日月》参展。画面中,高山流水的背景前,一侧是生活在山水自然中的人,一侧是仰望的、惊叹的、重新发现自然的都市青年。

  展览要求参展画家去国内各大名山实地采风,以此展开创作。沈晓明选择了太行山。作为一名人物画家,他本能地去寻找山水与人之间的关联:“在山里面生活的那些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对于山水的需要可能并不是审美,而是生存需要。”

  在从山西长治到林州的半路上,因前路塌方,车子突然停了下来。这时,一辆小面包车停在了一旁,下来几个人。沈晓明瞥见他们面孔的瞬间,感受到极度的震动。那是非常黝黑的几张脸,沟壑密布,没有光泽。沈晓明立刻下车:“我要记住这些面孔,他们是太行山另一种有力量的写照。”

  有了《山河日月》的创作基础及对山水与人物关系的再认识,此次全国美展的创作,沈晓明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土地和耕作的主题。

  2017年,沈晓明来到中原腹地,第一次见到了广袤无垠的麦田和收割的景象,田垄上一个穿着红色外套的农妇,扛着一大捆玉米秆子,走在黄昏闪耀的烟尘里。刻在沈晓明深层记忆里的东西被唤醒了:历史书上读到的、小时候听父母辈讲述的、在土地上耕作的故事是很有力量感的。

  永恒主题的新表达

  2009年,沈晓明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30岁时辞职,重新考了母校的研究生。

  土地之于艺术家是难以割舍的母题之一。但是当下的表达一定会有所不同。

  近40年来,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机械化的参与;同时,城市化建设吸引很多年轻人来到了城市。沈晓明曾经围绕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年轻人进行过一系列的创作,在跑工地的过程中,和制造业、手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工人打交道。

  他们还会回去吗?他们的根在土地里。

  农忙的时候,他们会回到家乡的土地上;农忙后又回到城市,参与城市化的生产。耕作,是他们难以舍弃的生活方式。

  “那些在工地上做工的人,其实也是在土地上耕作,是换了一种材质的耕作。”沈晓明说。

  因此,他画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耕作场景,而是将各行各业以各种方式在土地上耕作的人集合了起来,耕作的、建设的、收获的、享用食物的人,跨越不同时空混搭在一起,构建起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群像。画面金字塔型的构图和广角俯瞰的视角,突出了对这些劳动者的讴歌。

  “真正推动我把画画下去的,是我见过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画面中的每一个人都与沈晓明进行过真实的交流。作为绘画者,他能保证的只是认真地表达出他渴望表达的、无愧自己出发时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