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龙袍当耳目,建行宫当采办
江南三织造,什么来头
![]() |
顺治时期的龙袍纹样 |
![]() |
康熙时期的龙袍纹样 |
![]() |
雍正时期的龙袍纹样 |
![]() |
乾隆时期的龙袍纹样 |
![]() |
光绪时期的龙袍纹样 |
本报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叶秋蕙
杭州西湖大道附近有条“红门局路”,在清朝,这一带就是“杭州织造局”,是专门为皇室和官员生产和提供丝绸布帛的地方。
康熙南巡到杭,大多都是“织造”官员来负责接待安排行程的,甚至五次都住在这里。
一个“织造”部门,怎么有这么大的来头?
11月22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推出年度重磅展——“三丝而行——清代江南三织造文化展”,带大家走进“江南三织造”,追溯其历史源流,展现其织造技艺、花色品种、文化内涵与角色职能,体验非遗技艺与丝韵风尚,感受丝绸文化的辉煌历程与时代价值。
“谁能谁上”
本次展览分为“何以织造”“织彩斑斓”“不止织造”“织韵新尚”四个单元。共展出匹料、织成、服饰、诰敕、奏折、碑刻、拓片、玉器、贡墨、贡纸等139件/套文物及非遗展品。
第一单元,先让大家认识“江南三织造”。
古时的皇家和官府,不仅衣服是定制的,就连制衣面料也都是妥妥的“高定”,而且这些面料的生产和管理都有专门机构和人员。
早在周朝,中国就有“织造”机构专门为王室和官员服务。
后来每个朝代都有机构分布在各地,比如南宋时期,就有“三大锦院”,分别在临安(杭州)、成都、苏州。明朝时期,全国总共有29处织造机构。到了清朝,就“浓缩”到了四处,即北京的内织染局和“江南三织造”,江宁(今南京)织造局、苏州织造局、杭州织造局。
皇上皇后及后宫妃子和官员的衣服、日常丝织用品等,都是由他们制作或提供的。
“江南三织造”按照“额设钱粮,收丝招匠,依式织造,按时进贡”的原则,以官营局织的方式进行生产与管理,几乎承办了清廷所需的全部丝绸精品。织办的主要有上用、官用(或内用)和部派三种类型,三织局各有分工,各有侧重。而且别看只有三地,它们每年的产量占比都非常高。
比如,乾隆年间至咸丰初年,三地加起来,平均每年生产约13000匹,杭州最高、江宁次之、苏州最低。清后期,平均每年约12000匹,苏州最高、杭州次之、江宁最低。就缎匹数量而言,杭州织造局任务最重,产量最高。
“杭州承织的绫绸、宫、杭,主要用于各种宫廷庆典,清廷越到后来庆祝名目越多,规模日盛,需求量就多,整体数量自然就上去了。”主策展人樊孝林介绍说,三织局很卷,主打一个“竞争上岗,谁能谁上”。比如,一件龙袍,让三地都做,拿到皇宫进行PK,皇帝亲自选定。
织造局的花销都由政府拨款,前期先做预算,后面再报销。
据估算,清代前期江南三织局每年合计报销钱额约在164100两(大约相当于1亿多人民币)。不过,乾隆朝以后,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慢慢萎缩,给三织局的份额也日益递减。
龙袍的纹样
第二单元的“织彩斑斓”,有很多关于丝绸方面的硬知识,展品也是赏心悦目。
先讲讲“江南三织造”的名品。
“绚丽多姿,美若烟霞”的云锦,大家肯定有所耳闻,它是南京传统提花织锦,工艺非常复杂,纹样上使用云纹较多,用料也足,用了很多金线银线,只有官府或富商之家才用得起。
苏州织造局所产的宋锦最为著名,它的工艺需要木织机来生产,还包含了大量的手工活,造价也非常高。杭州最有名的,当属“杭罗”。
“今天,我们还是能买到云锦、宋锦,织造技艺还在,不过价格都不菲,像宋锦估计一米至少要1000多元。”樊孝林笑说。
江南三织造局织造纹样,讲求“图必寓深意,意定兆吉祥”,一针一线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重点来说说龙袍的龙纹。
清代龙袍的龙纹在不同时期有细微的差别,大家不妨在现场对着图看看。
顺治时期,龙眼溜圆有神,龙嘴张开较大,龙须较少,龙身粗壮有力;康熙时期,龙脸呈元宝形;雍正时期,龙脸就变成了长方形,而且高耸着鼻子,眉须和上胡须都很浓密;到了乾隆时期,龙眼又变小了;最后到光绪时期,龙眼又变大了,鼻头有明显的朱红色。
皇帝的“耳目”
在清朝,除专职丝绸生产,“江南三织造”还身兼数职:专折奏事,南巡接驾,选送工匠,榷关盐政,采办贡品,销售物资,督理戏苑,出版书籍,结交名流等等。
其中,还有一个隐藏身份——皇帝的“耳目”。
“那个时候,江南是整个清朝的经济命脉所在,所以,皇帝需要了解当地动态,三织造的奏折要事无巨细地汇报,天气、收成、粮价、民情、丝价、漕运等情况。如果皇帝在别的奏折上看到了这些事情,三织造没报,还要骂他们为什么不上奏。”
还有一件要紧事,就是南巡接驾。
作为皇帝的“心腹”,江南三织造官需要迎銮接驾、修建行宫、进宴演戏等等。
康熙六次下江南,除了碰上江宁织造曹玺因“劳瘁卒于署”转而住了将军府,其后在南京、苏州和杭州住的都是织造署。后期造起了行宫,乾隆六次下江南就住行宫了。像江宁府行宫,就是由江宁织造署改造而来。康熙住的是杭州织造署,就在惠民路一带。后来西湖孤山建起了行宫,御书房、御茶房、御膳房、御花园等都配置妥当,乾隆才去那边了。
随着清朝的没落,“江南三织造”逐渐被撤。1904年,江宁织造局被裁撤;1906年,苏州织造局随之被裁;及至1911年,杭州织造局亦停止织造。至此,“江南三织造”成为历史。
但江南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蚕丝产区和丝织业中心,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江南地区的织造技艺也蝶变成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像都锦生丝织厂、万源绸厂、西湖丝织厂等丝绸企业,还有杭州通益公纱厂、杭州世经缫丝厂、杭州红雷丝织厂等都非常有名。”樊孝林介绍,“工美馆所在地就是由红雷丝织厂老厂房改造而来,所以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做好时代的记录。”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