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安澜润万家 这里留下千年奋斗和奉献

返回

一溪安澜润万家
这里留下千年奋斗和奉献

作者:本报记者 周丰 杨初亮 通讯员 徐颖 陈夏童/文 汤佳昀/设计 阅读数:0
《苕溪人家》 余杭区林水局供图
北湖草荡 余杭区林水局供图
扫码看
更多内容

  本报记者 周丰 杨初亮 通讯员 徐颖 陈夏童/文 汤佳昀/设计

  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的杭州,水系众多,河网密布。钱塘江、东苕溪和京杭大运河三大水系,滋养出江南第一富庶地,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千年格局和气质。相比钱塘江赋予千帆逐浪的精神内核、运河波涛流淌出的财富与繁华,东苕溪则更像一位披挂坚硬铠甲的卫士,默默护佑着杭嘉湖平原和杭城。

以水理城

苕溪治水定鼎杭城千古格局

  东苕溪山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85.8%,山高岭峻,坡陡流急,极易形成山洪;流域下游两岸地势低平,河道泄水能力不足,极易形成洪灾。

  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余杭县令陈浑在一场水灾后走马上任,治水成为他的头等要务。公元173年,他发动十万民众于县城西南围湖筑塘,分杀苕溪水势。而这个湖,就是南湖,今天的南湖滞洪区。

  2000年前的陈浑,以一种“疏导、引流”的超前思想来设计南湖,使苕溪水洪峰期与枯水期能相互调节。汛期时,当上游天目山万山之水急速下泄时,他巧妙地利用南湖滞留洪水,同时又加高苕溪右岸的堤坝。这样在暴雨来临、水位上涨的情况下,一边可以通过放水入南湖来减缓苕溪水位的快速上涨,一边通过加高的堤坝,抵御洪水漫过河岸。这套水利系统对东苕溪的洪水进行有效的行洪、分洪、防洪,使下游杭嘉湖地区免受苕溪洪水的侵袭。

  陈浑之后,历代余杭主政者都继承了这种疏堵结合的治水理念。唐代,县令归珧在县城北面“另起炉灶”,历时三年开挖一个周长60里、面积远超南湖的蓄水池“北湖”,分泄北面洪水以及灌溉周边田地。吴越王钱镠在苕溪筑“乌龙涧”引水入南渠河,宋代县令杨时力阻权臣侵占南湖破坏滞洪功能……

  “正是有了陈浑始筑的西险大塘这道坚固屏障和南湖、北湖两个配套工程,杭州这一片地域才从泛滥成灾的洪水漫漶中解脱出来,慢慢变得宜居起来,农业逐渐发展,人口逐渐稠密,最终形成了杭州这座城市。”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陈志坚表示。

山水滋养

风雅富庶江南从苕溪起步

  2020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在老余杭县城直街地块西部发现了古代城墙遗迹,这里位于南苕溪南岸,西接余杭塘河,北临西险大塘。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西城墙、护城河遗迹慢慢勾勒出余杭古城的城址范围,同时确认此地为古余杭南城所在地,印证了《余杭县志》中县城“避湖之溢则徙北,避溪之涨则徙南”的记载,其中“溪”指“南苕溪”,“湖”指“南湖”。

  “历史上,余杭县城城址因为水患在南苕溪两岸多次迁移,直到北宋雍熙初年才定址溪北。”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华芳表示,余杭在北宋时期逐渐形成了“溪北为城,溪南为市”的格局,“城溪关系”深刻影响着余杭古城的形态和面貌。

  在水运为主的年代,余杭四通八达的水脉,便捷的漕运交通为其汇聚了人流、催生了市贾、唤来了城市的繁荣。

  宋室南渡,定都杭州,取名临安。与此同时,在余杭一个叫灵源的地区修建起了数十间便民仓,若临安城有需要,粮草便会途经余杭塘河迅速运抵,此地后被命名为“仓前”。洞霄宫、径山禅寺等宗教重地与皇家的交往也日益紧密,升级为皇家道观和寺庙,是浙江重要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余杭县城商贸繁荣达到鼎盛。康熙《余杭县志》载,大桥下直街折东五里至东关,皆成贾区。街南之河,街北之溪,沿岸绕塘,列门向水,居民浩穰。盖富阳、临安、新城、於潜四县物产之所杂处。

重塑“中心”

现代超级工程托起梦想热土

  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霜,余杭南湖和北湖湿地依旧默默保护着杭嘉湖平原的安危。

  而东苕溪坚持了数千年的防洪体系背后,是一个个现代水利工程“隐秘而伟大”的支持。西险大塘防洪标准已经从百年一遇正在向200年一遇的标准提升中。

  这段时间,余杭南湖畔最引人注目的是双轮铣槽机、履带吊的庞大机械身躯,仿佛一条“深隧巨龙”,从水乡湿地,经西部群山,再到南部钱塘江,贯穿杭州城西地下55米深处。这条“巨龙”就是总投资123亿元的“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工程(以下简称南排工程)”,是国内特大型城市深隧排涝项目的首次实践。在杭州城西保护的范围,包括城西科创大走廊、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同时覆盖西溪湿地、高铁西站枢纽和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遗址……建成后将把杭州城西涝水南排至钱塘江,直接受益人口近百万人。

  据原苕溪管理所所长胡洛敏介绍,“杭州城西的地势就像个锅底,遇上洪水期,周边大量洪水涝水集聚,防洪排涝压力非常大。”南排工程将从地下深挖一条“高速水路”,打通城西地下排涝的“大动脉”,通过四处进水口把城西涝水南排至钱塘江,从而降低河网水位,减轻汛期的洪涝灾害。

  除了排涝外,这条“高速水路”一年中有约300天可利用钱塘江与城西河网存在的水位差,通过自流把钱塘江水源引入杭州城西区域,有效提高河网自净能力,改善城西河网水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今年7月,余杭区还启动了近10平方公里的梦溪水乡超级湿地公园项目,它紧靠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将五常水乡、和睦水乡、西溪湿地连接成片,未来将成为集聚公共配套、产业服务、人文休闲、生态绿芯等四大功能的城市核心区块,不仅环境优美,还将成为“未来感、国际范、创新味、年轻化”的“城市之心”。

  如今,日趋完善的东苕溪流域防洪体系,是杭州城市西进的信心和动力,成为现代杭城格局的“塑形剂”。“余杭人民对东苕溪的持续治理还为本地和杭州主城区的发展供应了大量优质水资源,构建起杭州城市西进过程中持久的水安全‘底气’。”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专业总工程师刘立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