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换装”在浙江渐成潮流,赚了人气赢了口碑
时尚的外表下
不改的是热腾腾的烟火气
![]() |
杭州东山农贸市场 受访者供图 |
![]() |
杭州文二菜场 记者 李洁薇 摄 |
本报记者 李洁薇 李沐子 张熙锦
前一阵子,经过精心改造,西湖边的“宝藏菜场”——杭州东山农贸市场二期正式开业。“早晨菜篮子,夜晚酒咖屋”“A区烟火气,B区艺术范”,这种巧妙的融合不禁让人赞叹:“真洋气!”
事实上,不只是杭州,浙江各地的菜场都在发生着新变化。不仅能买菜买肉,还能喝咖啡、吃西餐,更是男女老少皆欢喜的社交新场所,甚至成为综艺节目的打卡地。这些改造不仅仅是外在的翻新,更是内在功能的升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
面对这股菜场改造的热潮,人们不禁会问:为何菜场纷纷选择“爆改”?换装后的“网红菜场”又该如何保持长久的吸引力?
菜场集体“爆改”换装
烟火气、幸福味一个不少
“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菜场的业态与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了。”宁波商贸邻里董事长陈鹰表示,“老市场需要摘掉脏乱差的标签,但更要守住自己的底蕴。”
在宁波福明菜场,室内装修巧妙地融合了旧原木、瓦楞板、水磨石等复古元素。同时,具有老宁波特色民俗风味和风貌的生产工具、年代图像、材质被用作空间装饰。另外,考虑到宁波人对海鲜的偏爱,菜场还特别打造了一条“海鲜街”。
街上,木质窗格与渔具的巧妙组合,还原了渔民出海归来晒海货的家常场景。菜场还引入先进的防水系统,实现干湿分区,让市民在享受新鲜海味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整洁舒适的购物环境。
杭州东山农贸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山海雯认为,菜场的改造不能脱离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附近居民对修鞋、修表、配钥匙等‘小修小补’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在改造中,保留了这些服务并进行升级。”
“这里步行到西湖边只需要10分钟左右,消费者中,周边居民占90%以上,游客占了近10%。”山海雯告诉记者,为此,东山农贸市场引入了各色浙江特色小吃,既契合周边群众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也能让外地游客感受浙江的烟火气。
其实,不仅仅是杭州、宁波,浙江各地的菜场都在积极进行改造。
此前,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深化全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五化”服务行动,实现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在最新一轮的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中,浙江又提出打造富有“烟火气、幸福味”的现代农贸市场。
温州黎明农贸市场经过改造后,引进烤肉店、火锅店、咖啡店各种新业态,吸引了一批批年轻人走进农贸市场;嘉兴新塍菜场不仅在设计细节上呈现出浓浓的“中国风”,还特别开辟了1000平方米、容纳75个摊位的自产自销专区,获评浙江省首家位于乡镇的五星级农贸市场……
放眼全国,以老菜场改造为主题的复合商业业态也渐渐走进大众视野,比如,与传统市集文化结合的苏州双塔市集、依托菜市场改造而架构的文化创意街区上海武夷路Mix320、兼顾业主和游客理想生活的阿那亚海边市集等。
左手粉条右手拿铁
95后小伙一脸满足
“去西湖看风景,来东山看烟火。” 当下,来到杭州,可能会有人这样向你推荐。
走进东山弄市集,绢纱和木质装潢、古色古香的灯笼让人眼前一亮。千岛湖的包头鱼、新到的明虾、时令蔬菜瓜果一色铺开。置身于此,杭城的市井风情融合宋韵之美,扑面而来。
菜场变化,经营户也在跟着变,在东山弄卖了30年鲜花的王忠云深有体会。
1994年,她从陕西来到杭州,一开始在路边卖鲜花,后到农贸市场里开了家小花店,如今有了现代时尚的市集花屋,历经了农贸市场3次升级改造的她,笑称自己是菜场“原住民”。
“时代不同了,我们也得跟上新变化,满足年轻客户的需要。”因为东山农贸市场规模和风格的调整,卖了半辈子花的她,重新开始学习如何经营。她还根据年轻消费者反馈,给花卉套上自动吸水花盆,以往一周最多卖四五盆多肉,现在销量翻了一倍。
据了解,升级后的东山农贸市场整体日均客流量稳定在4000人次,高峰期达到了6000人次,同比增加了25%。
而另一边的文二菜场,同样人气很旺。
杭州市民余女士,手中拿着从摊位上挑选的新鲜芹菜和黄牛肉,将这些食材交给店铺大厨“代炒”。一家越南牛肉粉店里,慕名而来的95后小邵感慨道:“吃一碗粉,再来一杯拿铁,满足了!”她直言,这里的烟火气非常治愈。
不难发现,菜场的“变身”,不仅吸引了年轻人,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改造后的文二菜场,每天的客流量达到了1万人次。”杭州文二菜场负责人徐峥晖表示,今年五一期间,整个菜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2.5%。
“未来,我们计划把菜场旁边的区域改造成为一个活力街区。这里还将设有舒适的阅读角落,大家可以边品咖啡边看书,更好地满足周边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徐峥晖说。
面子“看着贵”
里子很温情
如今,各式各样的“网红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社区商业和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未来,是否会出现越来越多相似的新菜场?这种创新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菜场改造的最主要目的是让市场环境更整洁秩序,商品价格透明,且质量有保障。”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教授叶顺认为,“菜场的根本依然是商品。”
面对改造后焕然一新的菜场,有人担忧:摊位租金是否水涨船高?这样的变化是否会导致菜价逐渐与超市和生鲜店持平,从而增加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
“菜场最基本的功能,始终是为市民提供新鲜、实惠的蔬菜。”徐峥晖表示,不能菜场改造了,反而物价贵了。为了吸引新商家,市场管理方甚至会提供灵活的招商优惠政策。
杭州文二菜场、松木场菜市设计师沈雷透露,他们设计的出发点是保留菜场的原有模式,“既能满足附近居民日常买菜所需,也要加入一些当下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希望有的业态。”
沈雷和团队在菜场改造方面有着丰富经验。2019年,他们受邀改造苏州双塔菜场。市井烟火与古韵风雅融合的“双塔市集”火热出圈,不仅在于设计的巧妙,更在于设计师对城市文化的深刻洞察。
“每个地方的菜市场都有其独特的模式,即便是地理位置相近的苏州和杭州,也会有不同。”沈雷表示,设计双塔菜场时,他考虑的是如何将平江路的人流吸引到菜场,所以更多是往文旅方向打造。而文二菜场,位于老城区中心,更多是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让日常生活更便利。
从城市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菜市场不仅是买卖空间,是一种生活体验,更是一种文化展示。
“其实所有的菜场,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都是原有街区里生长出来的,并不是设计师创造出来的。”沈雷表示,只要菜场能扎根社区,利用好在地文化,哪怕设计风格和规划上有类似,其个体魅力也不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