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通道”上
他们这样说
![]() |
陈建孟 省政协委员 浙江科技大学校长 |
![]() |
汪琰斌 省政协委员 宁波鄞州姜山归本水稻农场负责人 |
![]() |
施丽君 省政协委员 温州市文联副主席(兼) 温州市文化馆馆长 |
![]() |
罗力成 省政协委员 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 |
周苏红 省政协委员 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 |
昨天,不同界别、不同行业的省政协委员在“委员通道”的话筒前,就大家关心的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文化普惠、履职为民等话题讲故事、展作为、亮风采。我们一起来听听。
推动科技成果创新转化,把实验做在车间里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重点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学科专业优化布局,二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我省高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引导师生把实验做在车间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大有作为。
青年农创客在共富大舞台上展现身手
我是一名来自宁波的90后农创客,一名粮油种植大户。
近年来,浙江大力培育和支持农创客。据我所知,“90后”“00后”农创客已占了一半以上。以前,老一辈教我们除草、播种;现在,我们用植保无人机防病、除虫。我们的农机服务中心自建成以来,累计服务400多户农户,服务面积超过5万亩,为农户们创造的产值已过千万。
青年农创客正从学习者、跟随者变成推动者、引领者,在共富大舞台上展现身手。
文化惠民,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质感和温度
我觉得文化惠民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育文化”。
怎么“送文化”?这些年,温州市的众多文艺“轻骑兵”,上山下乡、文化惠民,让数千场“文艺赋美”的服务走进百姓家。
怎么“种文化”?在温州,有2700多支乡村艺术团,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怎样“育文化”?我们集结480多家温州市表演艺术类相关机构成立公益大联盟,“牵手”乡村艺术团,让艺术团得到专业师资的培训和指导,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为“经济大省挑大梁”贡献浙商力量
圣龙是浙江改革开放路上的参与者、见证者。如今,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阶段,我们给自己定位“三重身份”——致力于做好整车企业出海的助手、供应链伙伴出海的帮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推手。
我们坚信,浙商在走向全球化进程中,一定能够弘扬新时代浙商精神,拿出敢闯敢干的那股子劲,勇于搏击浪潮,在不确定性中把握机遇,努力为“经济大省挑大梁”贡献浙商力量、贡献政协委员力量。
促进浙江与青年共同发展、双向奔赴
青年发展与浙江发展紧密相连、相互成就。近年来,团省委做的工作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促进浙江与青年共同发展、双向奔赴”。
比如,关注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高质量规范化建设“青年夜校”,努力让青年朋友收获一种乐趣、一项技能、一份成长。“不约夜宵约夜校”已成为青年朋友的新潮流。
我们还持续深化“亲青恋”品牌建设,帮助青年恋得“放心”“暖心”“开心”。此外,我们还联合省体育局打造了“浙青年·爱运动”品牌,引导青少年“走下网络、走向操场、走近自然”。 本报记者 金檬 阮西内 李翔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