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里,王朝的余晖

返回

楚考烈王墓中的“残留物”在安徽,也在杭州

碎片里,王朝的余晖

作者:本报记者 马黎 阅读数:0
航拍武王墩考古现场 视觉中国供图
锦袍上的几何纹样

  楚考烈王墓中的“残留物”在安徽,也在杭州

  碎

  片

  里,王朝的余晖

  本报记者 马黎

  今天你要读到的故事,就跟这个楚墓里的纺织品一样。

  文物医生周旸说:“我要找的不是残留物,是大块大块的丝绸,是一件一件的衣服,我们当然知道有丝绸。”

  大块的丝绸,就像那些流传了2000多年的故事,它在文献中,在时间里,不会再有新的故事,但华美,有头有尾,不会厌倦。

  新的故事,更确切地讲,被掩埋的真实,在考古现场,往往只剩一堆残留物,碎成渣渣。

  2025一开年,安徽淮南武王墩主墓一号墓的发掘工作基本完成,还入围了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重要发现的初评。这是经科学考古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国大型墓葬。墓主人确定了,就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战国晚期楚考烈王,我们熟悉的成语“偷梁换柱”“毛遂自荐”,都跟他有关。

  而在杭州,楚考烈王墓里的两件锦袍,正躺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室里,处于保湿加固阶段。这两年,作为纺织品文物修复的“国家队”,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参与了武王墩墓出土纺织品的发掘提取、应急保护、分析检测和价值阐释。

  最新公布的结果,西一室木俑、漆木车上,东一室青铜簋、竹席上,中心椁室外、中棺盖板上等约100件器物上均发现丝绸。

  但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却一声叹息。

  2024年3月27日,西室椁室壁开始出丝绸,有大块漆纱,椁室内水位较高,同时发现东室上也漂浮丝绸。提取出来之后保湿。 ——《周旸日记》

  周旸第一次去现场,有些泄气。

  武王墩一号墓,是个亞字形的九宫格。以往楚墓考古的资料中,七室、五室、三室、一室的墓葬都有发现,但这是第一次经过科学考古发现楚王级别的九室墓,最高级别。

  亞字形的C位,是中室的墓主人室,8个边室围绕着他,分类放置各种陪葬品。无论是商周的墓的形制,还是商代的青铜器上的徽号,经常能见到“亞”,最晚出现于殷墟商王陵。而这次楚考烈王墓在淮水流域,也见到这种亞字形椁室布局的形制,可能是受到殷遗民的传播影响。

  但椁室充满了水。

  考古队打开一号墓椁室,水面以上的椁盖板和竹席也处于饱水状态,说明文物千年来浸泡在水中,出土文物需要及时进行现场应急保护和科学研究。考古队做了多次降水作业,积水水位逐渐下降。我们今天在新闻上看到的干净版照片,多为第五次降水面后的状态。

  而当人们打开西室的椁顶盖板时,椁室里积水太深了,几乎淹没了所有器物。水面上漂浮丝绸残片。

  残片,原本是什么?

  2024年4月12日,西一室大量出土着衣俑,3月27日发现的漆纱,很有可能就是冠的残片。 ——《周旸日记》

  残片的检测报告:组织结构为平纹,表面髹饰大漆,可判断为漆纱。经纬线均加捻,为Z捻。

  经验告诉周旸,漆纱,应是木俑冠上的残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生漆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实物,就在浙江井头山遗址。

  比青铜技艺,卷不过曾国,比漆器开发,楚人挺起了胸。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大量漆器,比如虎座凤鸟架鼓,此前很多楚墓里有同款,这是楚文化中最具象征性的器物之一。

  而漆纱,是在织物表面上髹饰大漆。举一个秒懂的例子:乌纱帽。在汉代,文官佩进贤冠,武官戴武弁,冠弁髹漆是通常做法。

  那个年代的漆纱,属于炫技了,但楚人很会玩。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漆纱,云梦睡虎地也有漆纱,2021年,离睡虎地不远的郑家湖遗址,周旸也发现了几何纹锦和大量漆纱。

  而深受楚文化影响的汉人当然玩得更溜,海昏侯汉墓,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墓、悬泉置也有大量漆纱出土。

  那么,当漆遇见丝,是天选CP吗?

  周旸为漆纱写了一段广告词——

  化柔软为硬挺,用作冠履便于成型;化娇弱为坚牢,用作鞋履越发耐磨持久;化原色为棕黑色,最能符合周制中对冠帽的色彩期望;化亲水为拒水,冠履可适度防水防雨。

  要说经典款,就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顶完整“漆纚冠”,也就是乌纱帽。

  2024年4月17日,张治国来电咨询如何提取西一室的底泥,应该是大量的丝绸残留物。

  2024年4月17日到4月底,楼杭兵和郑海英去武王墩清理木俑。 ——《周旸日记》

  再一次去现场,水已经抽掉了2/3。周旸趴在西一室的椁室壁上清理,往下看,水底埋着大量木俑,泡在一堆烂泥里。

  她知道,烂泥应该就是丝绸残留物。这些木俑不是彩绘俑,而是着衣俑,木俑身上穿一件衣服,类似芭比娃娃那样。

  按照过去发现的楚墓里常见的“收纳”规律,西室一般摆些日常生活用品,比如扇、梳、床、帽、鞋等。但陪伴楚考烈王的日常,居然是大量木俑。

  西室,分西一室和西二室,是两座基本完整的“木俑坑”,分别放有一辆漆车,上面堆叠着超过280个人俑。这样的规模,又是全国楚墓之最。

  人俑的头部和身体都使用两头尖锐的木钉相连,俑身留有安装臂膀的小孔。国丝团队做了统计,约有80件木俑首和83件木俑身出自西一室,它离墓主人远一些,除了木俑,还有漆木模型车、木模型剑、竽。这是一支“仪仗队”,仪仗俑多佩剑,有一些双腿分开,为乘马姿势。

  漆车出土时也损坏严重,零件散落各处,漆皮大部分破碎,失去了原始位置。不过,漆皮上也残留着纺织品。

  西二室更靠近考烈王,所以安排了一支“歌舞队”,除了200多件以女性为主的木俑,还有瑟、竽等配套乐器。他们是歌舞俑和乐伎俑。

  武王墩墓发掘领队宫希成和考古一组组长张闻捷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楚王也会在墓内安排一支服侍用的俑阵。这种世俗化场景的搭建,对后世如长沙马王堆汉墓、江陵凤凰山汉墓中木俑群的出现产生了深远影响,也间接影响到汉唐时期随葬陶俑群的出现。

  隔着水位往下看,衣服应该已经烂光了。周旸心里叹气。

  半个多月前,国丝的文物医生对西一室和木俑身上能够保下来的残留物全部做了应急保护和提取,回到实验室再做加固清理。

  国丝出的木俑报告里写道:表面多附着纺织品。其他,已无从知晓。

  原本,我应该这样描述:他们身着深衣,盛装下葬。

  2023年9月1日,在盗洞样品中发现菱格纹样的平纹经锦。 ——《周旸日记》

  周旸在武王墩墓看到的第一批样品,是在盗洞里发现的。

  经过检测,我们知道了更具体的细节,而历史故事和文献里没有细节,只有情节。

  这是一块平纹经锦。

  这是一件服饰的残片。

  再说得更具体些,它来自一件楚服。

  此时插播一则复杂的人物关系图。楚考烈王和秦始皇什么关系?

  往前推,考烈王姓熊芈氏,宣太后就是著名的芈月,她是楚威王的女儿,成年后嫁到了秦国。所以楚考烈王是芈月的侄孙,也就是秦始皇的姑祖父。

  秦始皇的爹就是秦异人,吕不韦说“奇货可居”的那位,在赵国做了6年的质子。著名的长平之战里,嬴政出生,困在赵国的首都邯郸。

  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回到咸阳,正式做了王太子继承人。吕不韦陪他去见华阳夫人,让他穿了一件楚服。华阳夫人非常高兴:我就是楚国人啊。你过继给我做儿子,就用“楚”作你的字号吧。子异从此被称为子楚。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