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票房突破84亿 3岁的哪吒闹沸“动画海”

返回

总票房突破84亿
3岁的哪吒闹沸“动画海”

行业人在欣喜中期待:中国动画何时春满园?

作者:本报记者 朱高祥 吴馥梅 阅读数:0
图片来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官微

  3岁的哪吒,把中国动画行业“闹”得火热。

  随着又一张破亿手绘海报发布,截至2月10日19时左右,《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已突破84亿,不仅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还成为全球影史票房榜前30名中唯一的非好莱坞影片,且增长势头依然不减。

  事实上,从许多人童年记忆中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黑猫警长》,到影院银幕上的《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闹海》,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国动画行业,从不缺乏亮眼的作品。但关于“中国动画到底实力如何”的讨论也从未停歇,“哪吒”的横空出世,会是中国动画迈入春天的新起点吗?

一帧画面凝结万千努力

动画人直呼“太牛”

  “牛啊,厉害厉害!”前几日,刚入行不久的动画人孙德轩抽空去看了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漆黑影院的巨大屏幕上,万千被拴着铁链的妖兽一跃而下时,惊叹声此起彼伏;降服土拨鼠妖的剧情出现,周围爆发出阵阵大笑……这些观众看电影时的反应,他都印象深刻,“让观众发自内心觉得‘好看’,这是对一部电影非常高的评价。”

  孙德轩深知动画制作过程的不易。电影中,海底妖兽穿越到陈塘关的场景中,束缚每只妖兽的锁链形态都不相同,总数达到百万条,“这背后难度和工作量可想而知。”

  此前,孙德轩曾参与动画电影《姜子牙》的中期制作。人物形象设计、原动画绘制、特效制作……短瞬一帧画面背后,往往堆砌着成百上千人、成千上万个小时的努力。

  直至现在,他还清晰记得第一次在片尾制作人员表上看见自己名字时抑制不住的激动。也正因懂得幕后工作的艰辛,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的那一刻,孙德轩发自内心感到骄傲,“谁能想到一部动画电影能成为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呢?”

  社交媒体上,怀着和孙德轩一样心情的动画人不在少数。“这是动画人扬眉吐气的时刻”“让我又找回了看动漫的快乐”“动画人等这一刻等得太久了”……

  资深动画从业者小齐同样感叹这部电影成绩斐然,且是票房与口碑双丰收。“我想这对每一个动画人来说,都很振奋人心。”小齐说,就像是每天晨跑的人,看着同行的人越来越多,成绩越来越好,自己更有了动力,“而且,想一起跑向更远的地方。”

从彩色长片到院线银幕

百年中国动画历久弥新

  中国动画的开端,要从一部老式打字机说起。

  1922年,中国第一代动画人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在上海狭小的亭子间里,制作出了第一部带有广告性质的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中国动画由此发端。

  这短短的一分钟,掀开国产动画的浓墨重彩的第一页。此后百年,中国动画起起落落,有高光瞬间,也有暗淡时刻。正如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宣学君所言,中国动画史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封神榜”。

  20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以万氏兄弟《大闹画室》《铁扇公主》为代表的作品开辟了中国动画的初创时代,尤其是《铁扇公主》,连日本知名漫画家手冢治虫都深受其启蒙。而黄金期则是20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作品让“中国学派”惊艳世界,水墨动画更是轰动一时。

  但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到21世纪初期,中国动画行业进入低谷期,在这期间,中国成了动画领域的“富士康”,代工多原创少,优秀作品乏善可陈。

  “不过近十年来,国产动画发展进入复兴期,从《大圣归来》到《哪吒》系列,加上像《中国奇谭》这类多元的动画作品,中国动画从‘低幼’走向全年龄,可谓真正的动画‘归来’。”宣学君直言,回看中国动画的进程,有点“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我上中学那段时间,因为种种原因,似乎中国高质量的动画作品变少了,算是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95后”B站动画up主小荟说,但是很快《大圣归来》等作品重新唤醒了国产动画的自信,一部接着一部的优秀作品相继问世。

  近些年,《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中国动画电影在大银幕上不断让人眼前一亮,头部视频平台“爱优腾B”等也开启了差异化深耕,推出《少年歌行》《斗破苍穹》《时光代理人》《中国奇谭》等出彩作品。

  在百年沉浮和厚积薄发后,中国动画重新登上时代舞台。

“攀一座没有顶的山”

国产动画何时春满园?

  《哪吒之魔童闹海》不断刷新票房纪录,讨论也水涨船高,“这体现出大家对于中国动漫行业的共同期待。”孙德轩表示。

  经常与动画行业人士交流,小荟也觉得中国动画行业虽然进步很多,但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确实产出了一些火爆的作品,比如《时光代理人》《魔道祖师》等动画作品,在国外的火热程度与国内不相上下,我甚至有时候要请朋友从国外代买一些周边回来。”但是与此同时,小荟也表示,与日美相比,整体来说,中国动画出圈作品还是相对较少。

  “其实在特效技术方面,我们与日美的差距已经很小,甚至有些方面不输于他们,但在标准化工业流程上明显还是有差距。在人才方面,好编剧和原画师还是稀缺,毕竟多年动画行业的积弱流失了不少人去游戏公司。”宣学君表示。

  “不过《哪吒》团队已经证明,年轻一代正在补位。用《一代宗师》的话说:‘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错的,躺下喽。站着的才有资格讲话。’国漫现在至少站直了!”宣学君认为。

  在孙德轩看来,《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确给了我们足够的惊喜。“但在此之外,我也期待其他类型的动画形式可以齐头并进,比如二维动画、定格动画等,让更多人领略到更多国产动画的魅力。”

  着眼未来,宣学君认为,行业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多维的。既应该有文化破圈的《哪吒》系列作品;也应该有技术与美学的融合,通过数字引擎与AI辅助再读“中国风”的创新思路;更应该完善与创新商业模式,从“小工作坊”转为更成熟的工业流程,探索衍生产品的全链路发展。

  “其实在我看来,‘崛起’这个词,像是玩游戏打通关,而中国动画更像是在爬一座没有顶的山,巅峰在哪里谁都不知道,不过我想,我们可以共同期待。”宣学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