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前世今生 背后是一场上千年的文化流动

返回

哪吒的前世今生
背后是一场上千年的文化流动

作者:本报记者 宋浩 阅读数:0
埃及的莲神 杨斌供图
莫高窟第220窟莲花童子 杨斌供图

  的前世今生

  背后是一场上千年的文化流动

  本报记者 宋浩

  “吒儿”破百亿了!

  《哪吒2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依次超越中国电影前三的《你好,李焕英》《战狼2》《长津湖》这些“优等生”,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还杀入了全球票房榜前15位,2月14日起影片在海外多地上映,让中国动画电影工业扬帆出海。

  从莲中生,脚踩风火轮,手持红缨枪,三头六臂,战力超强。哪吒也是本地民间信仰里大红人,在全国多地建有哪吒庙。

  这一人物来源于何处?哪吒背后的文化流动,体现了古文明之间怎样的联系?哪吒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今天为何能重新成为全民偶像?

  哪吒在中国的家喻户晓,主要归功于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尤其丰富:哪吒是灵珠子转世,母亲殷夫人怀胎3年6个月才生下他。出生时是一个肉球,父亲李靖以为是妖怪,举剑劈开,才露出里面的哪吒。太乙真人收其为徒,并赐他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宝。

  七岁时,哪吒在海边洗澡,搅动的混天绫引发龙宫震荡,前来问罪的龙王三太子敖丙被哪吒抽了龙筋。龙王上告天庭,为不连累父母,他以死谢罪,展现了孝义品质,太乙真人以莲花、莲叶为他重塑肉身。重生后哪吒在封神大战中,辅佐周武王和姜子牙伐纣,成为真正的英雄。

  《西游记》中,哪吒辅佐父亲托塔天王李靖围剿花果山,与孙悟空大战。虽然未能战胜孙悟空,但他三头六臂的神通依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为天庭守护者,他勇敢坚韧、尽忠职守的正面形象得到充分体现。

  历史学者、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杨斌指出,两部作品中,哪吒身上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正义、勇气、仁孝等品质,寄托了挑战权威、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同时,他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历经挫折与磨难,不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道路。

  正因如此,哪吒的故事不断被搬上电视荧幕。从1979年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到1990年的《封神榜》、2003年《哪吒传奇》的两部电视剧,再到当下的《哪吒》系列电影……这一角色有丰富的创作空间,也成为了一代代人的记忆——哪吒代表了新世纪少年儿童的精气神。

  与他的哥哥金吒、木吒比起来,哪吒的名字听起来更具异域色彩,这是为什么?

  杨斌教授指出,哪吒是来自梵文的音译简称,全称为哪吒俱伐罗。哪吒这位神秘的佛教护法神,随着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也随之踏上了华夏大地。

  传世文献中,哪吒最早出现在北凉时代(397-439)高僧昙无谶翻译的《佛本行经》,说他是毗沙门天王之子。毗沙门天王世俗称托塔天王,在唐代西域地区十分流行,并与战功赫赫的唐代名将李靖合二为一。

  到唐宋时期,关于哪吒的记载开始增多,如《五灯会元》中有“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等记载,《禅林僧宝传》说他“化生于莲花之上”。杨斌指出,这说明哪吒信仰这一时期走下了神坛,开始在民间流传,最终成为大众熟悉的小英雄,甚至“转会”到了道教。

  哪吒在古印度的原型是怎样的?他是印度神话中两位神的合体,一是《罗摩衍那》中的哪吒俱伐罗,二是克利什那。他们都本领强大,都是儿童形象,而且都有打败巨蛇的事迹——后来演变成打败龙的故事原型。

  而莲之化身的设定则与佛教密切相关,佛与莲花密不可分。杨斌提到,正是佛教在中国流传和本土化之后,莲花才取代了陶渊明的菊花,成为士大夫的象征。

  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哪吒来自古印度,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杨斌在最近出版的《全球史的九炷香》一书的《莲生埃及:哪吒的前世今生》一章中,从古印度溯流而上,进一步提出了哪吒“从古埃及来”的观点。

  “作为哪吒的关键特征,儿童从莲花中出生、复活,这个情节是哪吒所特有的。而这个情节,最早不是在佛教中出现。”在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公元前14世纪)墓中,发现了莲花底座上图坦卡蒙儿童半身像。“这就是活脱脱的一个童子从莲花中诞生和复活的形象。”

  众所周知,复活是古埃及宗教观的核心,木乃伊这一丧葬习俗就是明确体现。杨斌指出,莲花在古埃及是医疗之神,有起死回生、复活的能力,看到图坦卡蒙法老墓中的莲花像,他一下子联想到哪吒。

  “莲生童子”的形象和概念,从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一路蹦蹦跳跳来到中国。尽管地理上距离遥远,但漫长的时间内,古老的文明就是一点点彼此沟通与交融。“哪吒是亚非欧大陆文化交流的一个生动和完美的体现。”杨斌说。

  哪吒虽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但他基本上还是中华民族的神。在中国的天津、四川、福建、广东、澳门、台湾等地区,至今供奉三太子庙。始建于明清时期的这些庙,承载着民众祈求健康等朴素愿望。

  哪吒来到中国,在漫长的本土化进程中,形象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早期哪吒形象与其他佛教护法一样,“现忿怒相”,正所谓金刚怒目,以镇妖魔,武器是降魔杵。1988年,对北魏孝文帝时期的辽宁朝阳北塔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哪吒降龙的木雕,形象正是“忿怒相”。杨斌提到,在早期佛教的艺术作品中,哪吒的三头六臂以神秘与威严展示着让妖魔胆寒的气势。

  宋元时期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书,是后来《封神演义》的母本(杨斌说后者“基本抄袭了”前者)。该书中哪吒的形象是“身长六丈、头戴金轮,三头九眼六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六丈高的神,更像春节档另一部电影《封神2》中的四大天王或殷郊。

  哪吒的形象何时渐渐变为童子?一方面,因为哪吒是“太子”,民众乐于想象一个男童形象的哪吒;另一方面,杨斌指出“莲化童子”的概念在古埃及、古印度广泛存在,在本土化过程中渐渐与哪吒形象融合。

  有意思的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明代刻本中,文字描述哪吒身形高大,配图则变成了儿童,手持红缨枪和八瓣绣球,剃着一个寿桃头,展示了哪吒形象在明代发生的嬗变。

  到了现代,哪吒最早的银幕呈现,是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取材自《西游记》系统)。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指出,该影片中,三头六臂的胖娃娃哪吒形象,取材自传统民间年画。在这部孙悟空为主角的电影中,哪吒用了“白脸”——戏曲中代表反面人物。

  到了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又一部重要的动画影片《哪吒闹海》(取材自《封神演义》)中,莲花化身的哪吒,桃花眼、乖巧正气,成为烙印在几代人脑海中的形象。孙佳山表示,影片中舍生取义、沉冤昭雪式的英雄形象,暗合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情绪,也成为不朽经典。

  今然后大火的《哪吒》系列电影也受到这一版本哪吒的影响。在影片《哪吒2》中,导演借太乙真人之口,说哪吒与敖丙合体之后的“灵珠版”哪吒才是“正版”,是向《哪吒闹海》致敬的意思。

  而今天的《哪吒》,不仅让哪吒的形象有反转颠覆性的效果,孙佳山指出,哪吒的家庭也被重构,呈现出一个符合当代伦理的家庭结构。

  父亲不再不通情理、逼死儿子,而是一个慈父;母亲则是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孩子的当代中产阶级母亲。哪吒的形象成为黑眼圈、招风耳、尖利细牙、塌鼻头、烟熏妆的熊孩子。这样的“普通”家庭中,哪吒在亲情、友情中完成了成长和蜕变。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的台词,也成为了这个时代年轻人自我映射的精神宣言。

  参考文献:

  1、杨斌《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

  2、孙佳山《“丑”哪吒的形象、类型与价值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光影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