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
走进语文课本
![]() |
杭州市钱江新城实验学校的同学们在看《诗经》 缪文玲 摄 |
![]() |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流传千年的诗,出自《诗经》的经典名篇《关雎》,被选入现在的八年级语文课本中。
最近,不少八年级家长发现,孩子的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与爱情相关的内容,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讨论。一位家长说:“孩子对《关雎》《蒹葭》等特别感兴趣,还主动和我聊起古人是如何谈恋爱的。没想到语文书里‘官方’教爱情,蛮有意思的。”
语文课本中的爱情主题并不是新鲜事,随着时代发展,这个题材还在不断调整和丰富。
多位语文老师表示,课本精选的经典篇目,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素材,也成为青春期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些篇目展示了爱情的多重面貌,打开了一扇理解爱情、思考人生的窗口,引导学生在青春期的情感萌动中学会思考与成长。
美好情感,展现不同意境
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爱情题材的篇目主要集中在下册的第三单元。其中,《〈诗经〉二首》收录了《关雎》和《蒹葭》两首经典爱情诗,课外古诗文诵读中收录了《子衿》一篇。
课本在预习提示中写道:“《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这些诗,今天读来仍然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诵读这两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这些诗歌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古人对爱情的理解与表达——
《关雎》讲述了“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描绘了含蓄而克制的爱慕之情,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观。
《蒹葭》通过“伊人在水一方”的朦胧意境,表现了追寻爱情的执着与怅惘,重章叠句的结构则强化了情感的悠长。
《子衿》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讲述女子思念恋人,全诗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又婉转动人。
课本希望同学们在诵读中感受诗的韵律,引导学生从文学手法(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的形式等)和文化内涵(如古代婚恋观等)的角度解读。
此外,八年级下册的名著阅读中也有涉及爱情的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与冬妮娅的爱情从青春期的纯真浪漫,到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无奈;《平凡的世界》中,青梅竹马的孙少安和田润叶因家庭出身和观念差异而分道扬镳。
永恒的话题,关注情感成长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爱情并非只是在八年级“昙花一现”。
七年级的名著阅读《骆驼祥子》中,学生们会接触到祥子和小福子间感情的命运挣扎,以及虎妞对祥子畸形而强烈的爱。同学们可以感受当时社会背景下,爱情在不同境遇下的多样性。
七年级课文《散步》中,有着对中年人的爱的描写。“‘我’背上是母亲,妻子背上是儿子。‘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们感受到爱是在心里放弃一部分的自己,装进他人,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到了九年级,名著阅读中还会涉及《简·爱》等经典作品,体会主人公冲破阶级束缚追求爱、追求精神的独立平等。
杭州市钱江新城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缪文玲告诉记者,通过这些作品,学生们可以从更多维度理解爱情的内涵,爱情更是人格成长与实现自我价值的修行。
在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语文老师周佳燕看来,课本在编排中选入爱情主题篇目,与中学生的成长阶段密切相关,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她表示,爱情作为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需要学生来关注和了解。“像《简·爱》这样的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从更多维度理解爱情的内涵。这种编排也展现了语文课对学生情感成长的关注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