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 原型地考

返回

桃花源
原型地考

作者:□许伟平 阅读数:0

  其实,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有原型的。南朝梁文学家任昉说:“武陵源在吴中。”笔者根据陶渊明的生平足迹,经过近5年的寻访考察、学习探索,发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主要原型地,或在杭州市萧山区(古称永兴县)浦阳镇灵山村一带。

  那么,为什么说桃花源的主要原型地在萧山?

  一、任昉的“武陵源在吴中”说具有权威性

  目前教科书和《辞海》等都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认定为“桃花源”原型地,其依据是常德地区古称武陵郡,而《桃花源记》开篇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地名契合。《桃花源记》虽然有时间、地点、人物,但人们在武陵郡一直都找不到符合桃花源山水田园意境的地方。所以,有识之士扩大范围,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这其中就有任昉的“武陵源在吴中”说。

  任昉(460-508),南朝梁著名文学家、藏书家,在方志学方面成就更为突出。因此,他提出的“武陵源在吴中”,不仅可信,而且具有权威性。

  那么古代的吴中在哪里呢?

  分析班固的《汉书》对秦汉时期的“吴地”划分、《后汉书·郡国志》关于吴郡的记载,以及在初盛唐之交,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和包融被称为“吴中四杰”,可以看出,秦时的吴中,是指会稽郡。东汉时,由于吴郡从会稽郡分出单独析置,所以,任昉所说的吴中,应该是指会稽郡和吴郡。具体范围应该在今天的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和绍兴市一带。

  二、灵山村一带符合桃花源原型地的条件

  明晰吴中的地理位置,仅仅为我们寻找“桃花源”提供大致方位,但要确定“桃花源”原型地的具体地点,窃以为,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陶渊明要到过此地,只有作者到过此地,才有可能把当地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作为原型,写入文章。

  2.东晋时当地的山川地形、田园风光要符合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

  3.历史上留下了纪念陶渊明的人文古迹。

  下面我们对照上述三条,来认定“桃花源”的主要原型地。

  1.陶渊明到过会稽郡,了解当地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

  陶渊明游学、从军三次到过会稽郡,前后有近两年的时间,他对会稽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都会有一定的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写的《搜神后记》中窥见一斑。

  《搜神后记》共十卷一百一十七篇,其中,有十三篇所写之事,与剡县、钱塘、句章、上虞、吴兴、富阳、临海等县地名和人物有关。也许有人会对《搜神后记》中杂有元嘉四年渊明卒后事,提出异议,视为伪论。对此,我们不做展开讨论。仅持陈寅恪先生“……其书为随事杂记之体,非有固定之系统。中有后人增入之文,亦为极自然之事,但不能据此遽断全书为伪论”的观点。

  会稽郡是东南沿海平原到山区的过渡带,他与周边的东阳郡、临海郡、永嘉郡一样,山川连绵,民族杂处,属“百越之地”。当时,许多百姓为逃避战乱,免征苛税,纷纷逃进深山老岭。据史料记载,秦时,会稽郡一带稍微大一点的山坳,几乎都栖居着逃难的百姓。他们隐姓埋名,互不往来。时至今日,深山中仍存在不同村落语言不通的现象。这种奇特的现象,也为陶渊明提供了百姓与世隔绝的素材。

  2.灵山村的山川地形、田园风光,符合《桃花源记》的意境。

  灵山村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西南部的高洪尖山南麓,地处低山丘陵区。2005年全区村级规模调整时,由原山前许、前山头、高庄里三村合并而成。三个自然村,群山环抱,环境幽静。特别是山前许村,坐落在一个小型盆地中,三面环山,东面为水路出口,盆地中有良田百亩,中间镶嵌的杨树池和洪山池,直通村口的河道。站在黄牛坞岭前的阵架山上遥望,只见田野阡陌交错,池塘明亮如镜,桑竹屋后林立,山边泉水叮咚。每当春天来临,四周桃花、梨花竞相绽放,宛如瑶池仙境。故旧经记载:“乡号桃源,里名通远,邑志推为胜境也,择之取之,乐土是适。”通远里即山前许村。

  中唐前,山前许村民进出村庄,只有黄牛坞岭北侧“桃源洞”一条路。出此洞,北可抵达戴村、河上等地,东可到达尖山、临浦、诸暨、山阴、会稽等地。中唐后,村民为了运输方便,在村口开山修路,年复一年,逐渐扩建到如今的模样。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年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武陵渔人从三江口进入西小江,沿浦阳江、凰桐江入新河口,沿桃湖、童家山河道、紫湖,进入桃花溪。在桃花溪尽头上岸,从桃源洞进入“桃花源”。水路弯弯,迷路亦在情理之中。

  杭州古时别称“武林”,《汉书》《晋书》均有记载。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陶渊明用“武陵”替代“武林”,暗藏玄机,使“桃花源”所在地成为千古之谜。

  3.萧山、绍兴一带留下了大量纪念陶渊明的人文古迹。

  大约在隋唐时期,人们就发现萧山南部山前许一带颇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于是有了桃源的称呼,郡府也开始在此设置桃源乡,乡址设在山前许村口的安家山上。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直沿袭桃源地名,或设桃源公社,或设桃源乡。1992年5月,桃源乡与径游乡、尖山镇合并为浦阳镇。

  在唐朝,萧山湘湖东面有一座小山,每到深秋,满山遍野绽放洁白、金黄的菊花,到湘湖赏菊是一种时尚。此事惊动了县令李萼,一日,李萼带县尉丘丹亲自到实地考察,走访了湘湖周边不少老人,才得知东晋时,陶渊明随刘牢之到会稽平叛,曾两次在此驻军。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陶渊明,在山上种植菊花,天长日久,菊花满山蔓延,逐渐成为湘湖一景。李萼有感于陶渊明的事迹和百姓的真情,当即命名此山为菊山。此后,菊山名气更盛,明代诗人张山有“菊花晚色陶潜业,湖岸春风贺监船”之咏。现菊山仍在。

  随着桃花源名声鹊起,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他们陶醉在秀水灵山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比较知名的有唐代张旭的《桃花溪》和元代铁闾的《寒草岩》二首。

  (更详细内容,请查看潮新闻《晚潮|桃花源原型地在萧山》)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理想社会,虽然是虚构的,但他描写的山川地形、田园风光、风土人情是否有原型?对此,历来意见不一。

  小知识: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三十多处景点自定义为“桃花源”,人们到实地一看,大多不是心目中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