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问:我养的小鱼死了会去哪里?妈妈不想用“童话”欺骗
童心需要呵护,更需要锤炼
![]() |
![]() |
孩子观察蜗牛 视觉中国供图 |
孩子的小情绪
1.我养的蜗牛死掉了,偷偷把它埋在花盆里。爸妈说再买一只就行,可我心里特别难受,想哭却不敢哭,怕被说矫情。
答:首先,你的感受非常重要,也完全值得被尊重。当蜗牛突然离开时,你会难过、想哭,甚至觉得心里空空的,这都是因为你对它投入了真挚的感情。就像照顾一朵小花时会担心它枯萎一样,这种“舍不得”恰恰说明你是一个善良又懂得珍惜的好孩子。偷偷为它举行葬礼的你,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生命说“再见”,这样的仪式感特别珍贵。
其次,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如何安放这份思念。如果你愿意,可以试着画一幅“蜗牛在叶子上午睡”的画,或者写一封信告诉蜗牛,“和你一起观察露珠的日子很开心”。其实爸妈说再买一只,是希望你知道风雨过后有彩虹,不要太伤心,他们可能没意识到,有些特别的“彩虹”,需要先痛痛快快下一场雨才能出现。
最后,让我们把这份爱变成成长的养分吧。花盆里埋着的不仅是蜗牛,还有你学会关怀生命的勇气。等到春天时,我们可以在泥土里种一株它最爱吃的生菜,嫩芽冒头那天,你可以轻轻地说:“看,我们的约定发芽啦!”如果你准备好接受新朋友,下次科学课领养新蜗牛时,可以为它布置一个小窝,让曾经的回忆变成照亮未来的阳光。
2.我求着外公买了一只仓鼠,我们还一起为它搭了漂亮的小屋。可爸爸担心影响我学习,没经过我同意,就把仓鼠送给了邻居,我很生气,想去要回来。
答:爸爸把仓鼠送给邻居,是因为他觉得仓鼠会分散你的注意力,影响你的学习。他的出发点是为了你的学习,但方式简单了点,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不过,生气和委屈过后,你要学着用合理的方式来处理这类问题。
你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心平气和地和爸爸沟通,“爸爸,小仓鼠被送走后,我很难过。它不仅仅是我的动物朋友,也是我的动物老师,它教会我如何和小动物相处,如何照顾它。在外公的帮助下,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这样,爸爸至少会了解你的感受。如果你还能够列出一些关于学习上的计划,或许他会回心转意。
如果暂时不能接回仓鼠,你可以和邻居约定,每周一次探视,缓解你对它的想念。如果以后有机会,你还可以再养一只,但这次要和家人提前商量好,制订一个合理的照顾计划,让他们放心,就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了。
其实这件事也在教会我们,爱不仅是拥有,更是尊重,对爸爸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解决问题需要智慧而不是眼泪。暂时的离别会让我们更懂得珍惜。
3.学校发了蚕宝宝,让我们观察它们的成长,我每天认真写日记,可妈妈总嫌我写得慢,抢过去帮我写,还说“这样能拿高分”,养蚕日记为什么变成了妈妈的作业?
答:养蚕本是独属于你的奇妙旅程,记录其中点滴更是你的专属体验,妈妈却突然介入,难怪你会觉得心里堵得慌。
首先,你每天写养蚕日记,这份认真和坚持了不起。观察蚕宝宝的成长,把那些细微变化都记录下来,这不仅能锻炼你的观察能力,还能帮你提高写作水平。
其次,你试着去理解妈妈的做法,她其实是出于好意。但你可以告诉她,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思路都不同,她的代劳,让你失去了参与感,也让养蚕日记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最后,你可以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妈妈心平气和地聊一聊。你告诉她,自己很享受写日记的过程,想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记录养蚕的点点滴滴。如果妈妈担心你写得不好,你可以和她一起讨论,请教她写作技巧,这样既保留了你的参与感,又能得到妈妈的帮助,说不定还能增进你们之间的亲子感情。
家长的小烦恼
1.女儿把受伤的流浪猫抱回家,孩子妈妈想收养,可我担心照顾不好小猫,也怕孩子被抓伤,僵持了一周后,孩子还是不肯放手,哭着要养猫,我该妥协吗?
答:你的担心非常有道理,但你也需要倾听女儿的心声,并征求孩子妈妈的意见。首先,孩子抱着受伤的猫回家,你应该赞美她水晶般闪亮的心。喜欢小动物的孩子,内心自带一种温暖的力量。这种力量会给她的生活注入愉快的能量。其次,你可以做孩子坚强的后盾。当小猫需要送医或者更多的照顾,你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最后,如果小猫病情好转,与孩子和家人正常互动,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还是可防可控的。
2.老师布置养蚕作业,观察蚕宝宝结茧,可儿子新鲜两天就扔给了我。我白天要抽空找桑叶,有时候半夜定闹钟拍视频,真的很抓狂,这种作业到底锻炼了谁?
答:本以为孩子开启了“养蚕大冒险”,结果是家长开启了“全能打工人plus版”,对于这样的作业,大多数家长都会觉得是件麻烦事。但这只是大人的角度,而不是孩子们的视角。虽说照顾蚕宝宝的过程有点累,可当和孩子们一起,目不转睛地看着蚕宝宝一点点长大,身体变得肥硕,直至开始吐丝结茧,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家长和孩子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蚕宝宝的变化,一起小心翼翼地为它们更换桑叶,那些时光,都会成为家人之间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记忆。
3.儿子想养鹦鹉,说是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我挺支持的,但孩子爸爸反对养宠物,说不如买玩具。因为这件事,亲子关系都紧张了。
答:要化解亲子分歧,首先要意识到矛盾点在什么地方。其实,两者之间的矛盾点在于“责任感”。妈妈和儿子认为养鹦鹉是培养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爸爸认为鹦鹉并不是培养责任感的必要“道具”,而是鲜活的生命,要尊重生命。
你可以将这次分歧转化为教育的契机,帮助孩子通过一些行动得到爸爸的认可,比如,制订责任计划、签订家庭协议、观看饲养视频等,做好思想和技术方面的准备。无论是否养宠物,重点在于全家通过理性协商增进理解,避免对立情绪升级。如果爸爸同意执行试用期方案,建议从小型鹦鹉开始养,因为饲养小型鹦鹉容易些。
4.家里养的鱼苗死了,女儿追问:“小鱼死了会去哪里?”我不想说“天堂”之类的话哄骗孩子,又怕直白的说法伤害童心,该如何向她解释呢?
答:你是一位非常慈爱的母亲,直白解释,确实会让孩子大哭,但是大哭过后,你可以安慰并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因为,生命教育里本身就包含着对死亡的了解、接纳和尊重。
童心需要呵护,更需要锤炼。完整的生命包括出生、成长、死亡,鱼的生命周期本来就比较短,小鱼死了就是它们的生命结束了。你可以告诉孩子,鱼儿的集体死亡,一定是饲养上出现了问题。虽然,饲养鱼苗很有难度,但你可以和孩子一同学习更多的饲养知识,比如观看该品种鱼的饲养手册、视频,以便于更好地再次饲养。所以,比起为孩子构筑一个没有死亡的“天堂童话”,更建议你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让孩子了解鱼的习性和生命的本质。
特别感谢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老师
李晶 龚境慧
陈卓乐 戴梦斓
杭州市天水小学老师
李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