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上央视《对话》栏目,钟睒睒有话说 让世界认识中国茶,让茶农端上金饭碗

返回

农夫山泉为何投入超1亿元,在云南5个茶叶产区捐建厂房和设备

一年三上央视《对话》栏目,钟睒睒有话说
让世界认识中国茶,让茶农端上金饭碗

作者:本报记者 鲁佳 整理 阅读数:0
《对话》主持人陈伟鸿在茶园采访钟睒睒
陈伟鸿和钟睒睒试用采茶机
云南当地茶农在采茶
农夫山泉茶叶初制加工厂捐赠仪式

  为什么要到云南捐建茶厂?3月31日,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镇,农夫山泉茶叶初制加工厂的捐赠仪式现场,面对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主持人陈伟鸿的提问,喜欢以“农民”自居的钟睒睒笃定地说:“云南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我想让它重新回到应有的位置,让世界更多地认识中国茶。”

  节目在4月13日播出后,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这是继去年8月、12月后,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第三次受邀登上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这一次,在一个小时的节目时间内,他谈论的仍然是自己最愿意付出精力的农业,谈话的焦点则是云南这片神奇的茶叶。

  记者了解到,自2024年12月以来,在云南普洱市思茅区、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和临沧市临翔区、云县5个茶叶产区,农夫山泉投入超过1亿元陆续捐建厂房,安装了目前国内最高标准的茶叶初制加工生产线,推动单厂日处理鲜叶能力达到2万公斤,是一般初制厂的5倍以上。

  从整个访谈内容,可以清晰看到农夫山泉的农业产业升级思路,以及钟睒睒本人让中国茶叶再次走向世界的路径思考以及信心。

让农夫山泉有一个根在云南

  主持人:去年12月,我和农夫山泉的创始人钟睒睒董事长在江西赣州有过一场对话,在那儿我们看到了农夫山泉助力当地的脐橙产业升级的发展之路。在中国的农业发展进程当中,农业产业的工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正在成为一种特殊的力量,助推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朋友的增收。

  当时他和我约定要到云南来看茶叶,因为他把江西赣州脐橙产业升级的模式复制到了云南,他在这儿捐赠了5座制茶厂和全套的设备,他不仅要采购当地的茶叶,而且想要教会农民朋友如何在统一的更高的标准之下来种茶、采茶、制茶。

  这里是云南普洱市的景东县,钟睒睒先生捐赠的其中一座制茶厂就在这儿,对他来说进入到了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挑战?在他的心目当中,茶产业升级之路究竟如何开篇?我们的茶农又如何从中受益呢?

  钟睒睒:这个地方海拔1000米,茶非常好。但我看仓库里堆着的全都是饼茶,我认为饼茶的销路目前来说是过量的。我就问厂长,你下一步准备怎么走?他说下一步都不知道怎么走,因为这些茶是人家以前订的,现在人家不来拿了,也没有合约。

  主持人:原来的生产方式附加值比较有限。

  钟睒睒:通过捐赠工厂,我计划把5000户农民管理起来。我们会比当地收购价高一点,高10%-20%。这个价格就让我有管理能力,我就可以管理田间地头。所以,我可以通过这个手段把产业的质量提升起来。

  主持人:我现在非常期待钟总带着大家一块儿来看一看,在捐赠的这个工厂当中,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些力量正在酝酿,也正在生发?

  钟睒睒:农夫山泉在这里捐赠工厂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让周边几千户农民不愁卖茶难,能够为当地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我希望和当地企业家一起参与进来,重新认知云南茶产业的天然禀赋与发展前景的广阔性。我们希望共同参与到农民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助推现代产业向上提升,希望工厂能够起到培训、帮助、提升产业的作用,成为示范标杆。让农夫山泉有一个根在这里,这个根就是农夫山泉长期扎根于景东的一个点。

让工业化释放茶叶价值

  在农夫山泉捐赠茶厂的生产车间,现代化的烘青毛茶生产设备涵盖摊青、杀青、摊凉、揉捻、干燥、匀堆等多个环节,实现鲜叶加工全程“零落地”,不仅大幅提升茶叶质量安全,还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控制温度、时间、压力等关键参数,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保障毛茶品质稳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主持人:这一套机械化的设备跟当地茶农原本传统的制茶方式方法有了太大的改变,你觉得他们能适应吗?能够很快地接受这种改变吗?

  钟睒睒:农夫山泉派了12位同志驻扎在当地,估计1个月时间就能够把他们教会。我们会留一至两名技术人员在这里,到整个茶季做完。下一季,我们就全看他们做,直至能够独立完成。我们还要教他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S系统,基本上运转就没有问题了。

  主持人:为什么愿意做这么费时费力的一件事,原本你其实可以捐一笔钱给当地,让他们来发展茶产业,但是现在你要捐机器,你要把人派过来,去和农民相处、辅导他们。

  钟睒睒:此前,农夫山泉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多次捐赠活动,尽管投入了大量资金,却未能真正切入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没能推动相关产业培育发展。所以,我们专门组建了专业团队,并构建了一套捐赠管理机制。这个工厂仅投入了2000万元,就达到了当前的建设成效。

  主持人:这个机械化的工厂到底给茶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区别是什么?

  钟睒睒:工业生产的核心追求在于标准化。现在云南茶叶的检测现状显示,每饼茶叶的检测指标存在差异。这种状态在个性化消费场景及小农经济模式下具备一定适应性,但与大工业生产逻辑存在本质冲突。工业生产体系要求各环节具备严格的标准化参数,后续工序的开展必须以前序环节的标准化输出为前提,如果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生产流程将因无法形成可追溯、可复制的工艺链条而难以推进,从根本上违背了工业化生产的内在规律。

  主持人:所以就会出现您说的每一饼茶都不一样。

  钟睒睒:手工炒制很难实现标准化,工业化以后,标准就能得到精准把控。在初制环节完成后,茶叶实际上是可以根据既定标准进行分类加工了,既可用于制作普洱生茶、普洱熟茶,亦可用于生产花茶、红茶等产品。

让茶产业向上“卷”

  主持人:对我们当地的这些茶农来说,走进工厂就完全是一种创新,以前我们就是接天接地地生活和工作,现在我们是在现代化的厂房里面,有人说这个过程是一个“脱胎换骨”。

  钟睒睒:这个工业化,我今天给你介绍的前端,前端初制茶的工艺化是不可替代的。人工更应该花在什么地方创造价值?后期多样化,它仍然可以做成很好的,比如说我的特级普洱茶,我的饼茶回甘。

  主持人:那你觉得你的五座工厂够吗?

  钟睒睒:五座工厂对于整个云南来说是少了一点,但是我希望一步步走,我要把这个模式跟制度设计、跟农民关系先走通,我明年就可以招标,你的茶地,我匹配你的茶地,我来给你建工厂。

  主持人:也就是说第六座工厂的选址方案可能跟现在不一样了。

  钟睒睒:不一样了,可能说明年再来五座,后年再来五座,但是这个钥匙一定是交给当地的企业家,因为这些是他们的事情。当地企业家比我做得好。因为当地企业家一定关心着当地的每一棵茶树、每一个农户,研究型的团队、植保型的团队是在地头的。我们工厂传播的是技术,介绍的是路径、方向,你出来的东西我收,但是要质量好的。

  主持人:如果说有些商人他们就坐等其成,反正钟老板建了厂,他们用比你多一分钱、一毛钱的价格去收,谁的价格好茶农就把茶交给谁,那这一切您不就白干了吗?

  钟睒睒:我认为这个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竞争关系,因为这个时候,独木不成林。我永远保持竞争状态。因为如果我不保持竞争状态,我的团队就会落伍,农民给我的茶就不是最好的。

  主持人:其实你是带着这样的愿望来到云南的,不过也有一些当地小的茶企可能会有一些担心,因为大巨头来了,有可能会挤压原本的生存空间,会有这种可能性吗?

  钟睒睒:我们第一次进来肯定有担心,但是去年,凡是能加工工业茶的我都去看,我就先挑出了毛病。在临沧的双江县,书记给我讲,你们来了以后,你们在两个茶厂收了茶,其他有27个茶厂你们都去看了,没收的都上新的生产线了。

  主持人:其实是一种带动。

  钟睒睒:我的金饭碗在这个地方,但是没有工业化,我们不向下“卷”,我们一定是往上“卷”,我们向下管理质量,向上去“卷”市场。

让茶产业有更现代化的发展

  主持人:您做这件事的初衷更多的是为农夫山泉寻找新的发展契机,还是说更多地想要帮助这里的农民,让这里的茶产业可以有更现代化的发展,哪种占比更高一些?

  钟睒睒:我是认为表面上看我在帮助农民,实际上农夫山泉在建立新的根植于土地的资源,它是一个强大的供应链资源。

  主持人:跟土地产生更深的一个连接?

  钟睒睒:对,只有跟土地产生连接了,这个产业才是稳固的。

  主持人:云南的茶叶本身品质这么好,为什么我们没有产生比肩世界的好茶,你觉得哪一个环节我们需要加强?

  钟睒睒:这个就是我们对茶的对外传播的文化,我们仍然停留在吃。物种介绍、天然禀赋、发源地这些都是支撑,支撑一个价值链的杆没有建立起来。

  主持人:你理解的茶文化是什么呢?

  钟睒睒:茶文化首先有茶历史,但真正地搞一个产业文化,我们是非常欠缺的,茶就要从什么时候发源开始,原产地在哪里,哪里往哪里延伸,这个脉(很清楚)。

  主持人:所以我们今天也有点像寻根的一种方式,找到了云南的茶山。

  钟睒睒:对,因为云南是全球茶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源地,所以我们现在缺少文化传承,就是要把茶的历史重新来写,我们低估它的传播力量,它是三大饮料之首。

  主持人:你知道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群体当中,特别流行手作,那如果说我们未来的茶叶全部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车间这样工业化的生产,可能就没有给手作留下空间了,大家会觉得你可能破坏了我们在手作的这个过程当中的一种文化追求,变成了冰冷的工业感。

  钟睒睒:我认为手作茶是可以创造的,这个就是企业人的责任。但这个需要什么,需要创新,这个空间是留给现在创新者的。像咖啡,有多少人去琢磨这个咖啡,多少小工厂来琢磨咖啡的机器。宋代传出去的抹茶,现在行业的广泛度,冰淇淋上有抹茶,面条当中有抹茶,糕点当中有抹茶,它把茶产业都做到食品产业的方方面面。

  主持人:茶叶的确是一篇特别大的文章。在十九世纪之前,其实中国茶在世界上是有自己地位的,但后来慢慢地好像都被起源自西方的一些咖啡或者是茶叶所取代,对您来说可能扛起了另外一个责任,就是怎样在今天这个时代让世界更多地来认识中国茶。

  钟睒睒:这个责任我个人是扛不起来的,未来大家如果一起努力,茶本来应该在那个最顶尖的位置上。

让茶农端上“金饭碗”

  主持人:这真是上天赐予这片土地的神奇礼物,其实是帮他们把金饭碗擦得更亮了。但你觉得挑战大吗?

  钟睒睒:说句老实话,挑战可能大。

  主持人:是不是上山之前信心满满,站到这儿的时候就会觉得压力有点大?

  钟睒睒:实际上,我们要知道,前几十年带偏了,把云南的茶都当成了劳力士,但不可能全民去做劳力士,那还有那么大的市场吗?

  主持人:就是市场定位可能出现了一点问题。

  钟睒睒:除了云南,其他地方的茶树都是人栽的。没人来维护,没人来管理,你看得出就是荒芜的。像这棵树它现在也不值钱,也没人来包。如果这棵树在冰岛,那肯定有人包了,值几万块钱,但在无量山,这种零零星星的古树,实际上都是好茶树。

  主持人:对,就是你看到的一些不是特别规整的茶园,好像都自然生长得有点凌乱了。

  钟睒睒:对,我是觉得整个农业包括基本改造,都没有到这个地方,不要说灌溉系统,不要说平整土地,连轮状、条状都没有,就是所有给我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全天然的东西。

  主持人:确实在改造和利用的过程当中,我们错失了很多,现在我们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不是能够弥补一些?

  钟睒睒:我认为工业化的方式是可以把这个东西发挥得更好,古树应该有古树的价,但在这个区域,实际上茶叶的价是偏低的。

  主持人:难怪你一直说要把收购的价格涨上来、涨上来,再涨上来。

  钟睒睒:你看这种叶子,如果涨上来,这个50块钱一斤,有人采吗?保证明天就搭架子了。

  主持人:你最初就想着一定要来这种很偏僻的地方吗?你看我们刚才走的那个山路,下那个山坡,我估计没有多少人愿意到一个像这个条件的茶产地。

  钟睒睒:越是这样的地方,它潜力越大。它实际上禀赋是不错的,但是没有方法能给它提升价格,本地的农民也没有外部和内部联通的系统。

  主持人: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他们缺乏学习的机会。

  钟睒睒:所以我就是觉得一个要带他们出去看,一个我们要进来传授,两个东西要结合,这样的话整个产业就能够被带动起来。

  主持人:你希望未来会有更多人像你一样来到这儿吗?

  钟睒睒:我相信很快就会有很多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