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将至,家政市场进入短暂淡季
62岁阿姨正在等雇主:
做得动就再做做
本报讯 “海鲜无论清蒸或红烧,我都会做。”
“我就是人矮了一点,但干活挺利索。”
近日,在杭州朝晖二区一家家政中介公司门口,51岁的谢大姐正向一位上门找住家阿姨的雇主介绍自己。
谢大姐来自衢州常山,做家政已有23年。店门口的座椅旁放着的旅行包以及一侧的灰色行李箱,便是谢大姐的一应日常用品。最近,她刚刚结束一单住家阿姨工作,便又回到中介公司店里等活,想着早些找到下家。
在朝晖二区的“家政一条街”上,最近像谢大姐这样提着行李在门店等雇主的家政阿姨还有很多。
62岁的阿姨已扎根杭州
想给子女减轻负担
和谢大姐一样,62岁的朱阿姨一早就坐在门店里等雇主。
朱阿姨此前干了20多年的人家,女主人生了二胎,新请了月嫂,便不再需要钟点工;还有一位照顾了5年的老人,今年去世了。如今,她手头只有一个干了20年的包月钟点工单子。
虽然来自金华兰溪农村,朱阿姨的普通话相比很多同龄人都标准。“这是我这些年走南闯北练出来的。”朱阿姨说,“年轻时在老家、温州都待过,做过衣服,也做过鞋子,后来又和老公在杭州的市场里摆摊卖过调味品。”正是在摆摊期间,朱阿姨认识了家政工作的第一位雇主。对方两口子做空调生意,家里老小无人照顾。朱阿姨在他们家一做便是20多年。
“刚开始到人家家里,菜都不会烧,幸好东家人好,能让我慢慢学。”回忆那段经历,朱阿姨忍不住笑了起来,“做家政这么多年,生意最好时,一个月也就挣7000多元钱。”
朱阿姨的家境不差,夫妻俩凭着一股勤快劲,已经在杭州扎了根:买了房,儿子也在杭州工作。
“我们这个年纪,做得动就再做做,给子女减轻负担,但实在接不到单也没办法,倒谈不上羡慕年轻的同行。”朱阿姨说。
对于50岁以上的阿姨而言
“淡季”更与她们的年龄相关
在一群群扎堆聊天的阿姨中间,几位阿姨显得有些沉默。她们多从外省来杭不久,年龄基本在50岁以上。
老家湖北襄阳的周大姐今年52岁,她在店门口坐了一上午,基本不太说话。她曾在武汉做了两三年家政阿姨,在今年年初才到了杭州。之前在老家开过酒店,像打扫、铺床之类的活都是那会积累的经验,“上一单是做住家阿姨,刚结束,现在等等合适的下家。”
山西人何阿姨之前在北京做了多年家政,为了和在杭工作的老公、儿子团聚,这个月刚来杭州。
“47岁时考了月嫂证,做了3年,年纪就过了。后来又考了护工证,现在已经做了5年,主要照顾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何阿姨等了一周都没有合适的人家,但也只能再等等。
金衢家政负责人、做了多年家政中介的叶容芬告记者,“五一”将至,很多家长要带孩子出去旅游,或者子女放假能自己照顾老人,家政行业进入短暂的淡季。
她话题一转,叹息着说:“对年纪轻、体力好、技能好的阿姨来说,永远都是旺季。”但对于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家政阿姨而言,“淡季”与时节性无关,而是与她们的年龄相关。
在叶容芬的店里,50岁以上的家政阿姨占到六七成。坐在店门口一天天等活的,往往也是她们。
临近采访结束,谢大姐终于和一位家住留下、需要住家阿姨的雇主谈妥,很快签下了合同。“少说话,多做事”“有什么不懂的,也要问问东家”……谢大姐一边应和着中介的叮嘱,一边利索地收拾起自己的行李。
在周围一片“恭喜”声中,其他阿姨们也盼着和谢大姐一样早日奔赴下一个“战场”。
本报记者 黄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