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上幼儿园的娃,比上班族还忙

返回

才上幼儿园的娃,比上班族还忙

贪多嚼不烂,科学选择启蒙兴趣班,要考虑这些因素

作者:本报记者 戴欣怡 阅读数:0
IC photo 供图
IC photo 供图

  幼儿园中班的彬彬5岁半,不夸张地说,可能比一些上班族还忙碌——口才表达、乒乓球、架子鼓、乐高搭建、街舞律动、英语启蒙,6门兴趣课填满了每天日程表。

  一放学,彬彬就背着装满课本和运动装备的书包,在父母护送下奔赴各个兴趣班教室,直到晚上8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周末也不例外。原本悠闲的休息日,变成了一家人在杭城各个角落的培训机构间来回奔波。

  在兴趣课启蒙报班这件事上,彬彬爸爸秉持“专精论”,常挂在嘴边的是“学就要学精一门”,但只要听到培训机构老师夸赞孩子有天赋,便忍不住又添新课程。彬彬妈坚信“兴趣至上”,只要孩子点头喜欢,就全力支持。

  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却在实际行动中让孩子的兴趣班清单不断加码,也折射出当代家长在“全面发展”与“专精培养”之间摇摆不定的焦虑。

幼儿园的娃

比“996”上班族还忙

  为了孩子的教育,彬彬父母每年在兴趣班上投入超过5万元。

  彬彬爸爸很无奈,他们本意并不想“鸡娃”:“但每次去试课,老师都说孩子很有天赋,问彬彬喜不喜欢,他就点点头。我们想着孩子既然有兴趣,多学一点总没错,不知不觉就报了这么多班。”

  只不过,当初眼中闪烁好奇光芒的彬彬,现在无精打采。热爱的乒乓球课提不起兴趣,连日常户外活动都不愿参加,整个人变得慵懒倦怠。看似充实的课程安排,却在无形之中透支了孩子的热情与活力。

  兴趣班的效果也欠佳:口才课上能流利朗诵,却缺乏感染力;架子鼓敲击节奏尚可,却难以驾驭复杂曲目;乐高搭建停留在模仿图纸阶段;乒乓球只能接简单的球。每门课程都略有涉足,但都不算深入,印证了“贪多嚼不烂”的老话。

  而记者也在采访中发现,像彬彬这样把兴趣班上成“996”的小朋友,并非个例。

  “确实遇到过不少令人唏嘘的案例。”一位幼儿园老师补充,“记得大班有个6岁孩子,周一到周六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每天放学后,要接连上英语课、思维训练课、写字课,每门课一周至少2次。”

  孩子常跟老师说“好累,连玩的时间都没有”,晚上还得写兴趣班布置的作业,熬到九十点是常事。老师也挺心疼孩子,还跟家长沟通过。但家长坦言,这么安排是担心孩子跟不上幼小衔接的节奏,希望提前储备知识,赢在起跑线上。

  这样的“密集培养”反而适得其反。“孩子原本性格活泼,在游戏和活动中有很强自控力与创造力。但到了大班,明显感觉到他对学习的热情减退,课堂专注力下降,甚至在自由游戏环节也提不起兴趣,主动性和表现力大不如前。”这位老师说,“反观那些家长注重日常陪伴、适度选择兴趣班的孩子,既能保持对学习的好奇心,又能在兴趣培养中稳步提升能力。”

兴趣班变迁

从“一技之长”到综合能力

  近年来,幼儿启蒙兴趣班的潮流,随家长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不断演变,从培养“一技之长”到更关注综合能力。

  “早期流行钢琴、绘画等艺术特长班;后来英语培训因升学压力异军突起;近几年,随着‘体教融合’理念普及,篮球、游泳等运动类课程备受青睐,编程、机器人等科技类课程也逐渐兴起。如今,家长普遍更关注课程能否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而非单一技能。” 杭州市锦绣幼儿园的陈林林老师总结。

  “就我们班孩子的情况看,当下兴趣培养课程主要集中在运动、学习、艺术这三大核心方向。” 钱塘区崇德幼儿园的孙文帆老师提到,“语言启蒙、思维开发、绘画、舞蹈这些课程始终是热门。运动类这几年比较火,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主要是以篮球、乒乓球为代表的球类运动,也有家长会选择跆拳道等武术类项目。”

  “现在家长更注重兴趣培养,不会选一些枯燥的课程。小班、中班基本以孩子兴趣为导向,大班孩子家长会考虑思维锻炼和提高专注力的兴趣班。”杭州市九欣幼儿园的潘丹萍老师补充。

  不管兴趣班潮流如何变迁,“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初衷不变。但是上兴趣启蒙班,真的能让孩子领先同龄人吗?

  “从日常带班观察来看,孩子在参与兴趣班学习后,往往能在各自擅长领域获得较明显的成长。但每个孩子发展节奏与成长路径不同,不应该简单将他们进行横向比较。”钱塘区崇德幼儿园的黄莎莎老师提到,有些孩子本身天赋高,例如在绘画或舞蹈方面,即便没有接受系统的兴趣班培训,也能凭借与生俱来的艺术感知力和表现力,展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水平。

  黄老师目前带中班,“从当前阶段性表现来看,接受兴趣班系统培养与未参与的孩子,在技能展示和行为表现上的差异似乎并不显著,短期内也难以观察到明显的成长变化。”

  “短期来看,上过培训班的孩子,确实在专注力、技能基本功等方面,普遍表现更突出。这些孩子也因此更自信,在活动中愿意争取机会自我展现。”潘老师提到,但她并没把话说满,“相当一部分孩子,问题在于无法长期坚持。有些是父母发现孩子欠缺天赋而停止,还有不少因为上小学作业增多主动放弃。”

以兴趣为舵

筛选保留1至2项持续学习

  幼儿毕竟精力有限,过于泛泛地报班学习,肯定适得其反。家长如果想报兴趣班,不少幼儿园老师都建议在初期或者试学期,让孩子多体验几种不同的类型,到了稳定期,筛选后保留1至2项持续学习。

  此外,陈老师认为,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尝试,一定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前提,优先选择能激发好奇心、锻炼表达与运动能力的课程,比如口才课、体能课等。

  “兴趣班并非必需品,优质的早期教育不一定需要依赖兴趣班。事实上,亲子互动、户外活动、自由游戏这些更加自然、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往往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避免因过度安排带来的压力。”陈老师说。

  孙老师则提到,孩子的成长发展是有敏感期的,比如3岁左右涂鸦敏感期,可以尝试接触绘画、手工类的课程;5岁左右团队意识萌芽,可以考虑团体性的课程,比如球类运动。

针对如何挑选兴趣班

幼教老师提出以下建议

  1.尊重身心发展规律,避免过早技能训练(如写字班、拼音班),优先选择符合认知水平的课程。

  2.课程选择应以孩子自发兴趣为前提,避免家长强加自身期望。

  3.平衡家庭实际,结合经济条件、时间投入与陪伴质量,综合考量。如果父母能通过亲子活动(如户外运动、绘本阅读)替代部分课程,则无需盲目报班。

  4.关注课程质量,优先选择游戏化、个性化教学的课程,避免枯燥训练消磨兴趣。

  总体来说,在幼儿阶段自由自主的活动更符合成长需求。如果考虑兴趣班,必须确保以孩子为中心、压力适度且符合发展规律,而不是盲目跟风。让孩子在快乐中自然成长,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