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摊位 装得下烟火气 也承载年轻人的梦想

返回

这个五一假期
“加班”摆摊悄然流行

小小摊位
装得下烟火气
也承载年轻人的梦想

作者:本报记者 李沐子 阅读数:0
林向的“移动咖啡摊”
郑先生的烧鸟摊 受访者供图

  这个五一假期

  “加班”摆摊悄然流行

  小小摊位

  装得下烟火气

  也承载年轻人的梦想

  本报记者 李沐子

  5月5日,杭州80后移动咖啡摊摊主林向(化名)清洗擦拭好咖啡豆研磨机和咖啡机,正式结束了他五一假期“加班”摆摊的日子。

  林向的“移动咖啡馆”颇具特色——一辆白色轿车后备厢内,专业咖啡机、手冲器具、移动电源一应俱全。“五一假期,我的备货量是平时的三倍。”林向告诉本报记者。

  在这个假期,像林向这样的“加班”摊主不在少数,还有些年轻人,开始一边旅行一边摆摊,相关话题更是登上网络热搜。一方小小的摊位,正成为撬动消费新活力、丰富夜生活的重要载体。

投入1万元,爱车变身“移动咖啡摊”

  “以前做宠物电商,现在每天从磨豆开始。”林向笑着告诉本报记者,2024年8月,他投入1万元将爱车打造成一个移动咖啡摊,“对创业小白来说,低成本、灵活性强、入行门槛低就很吸引人,且工作自由度高。”

  今年3月底才正式出摊的林向直言,创业初期充满挑战,“工作日摆在写字楼旁停车位,周末转战青山湖景区。最狼狈的一次,刚摆好就被保安劝离。”

  直到清明节的最后一天,林向在城郊一个乡村找到了稳定的出摊点位,“工作日封顶30元停车费,节假日交几十元管理费,村里有食堂,周边有厕所等公共设施,确实方便不少,而且村子支持新业态,周末游客不少。”

  “前半个月在摸索,后半月开始有了点门道,一个礼拜差不多可以做1500元至2000元(营业额)。”林向介绍,整个4月份,销售额有4000多元。

  在林向边上的摊位,是一对80后姐妹花的鲜榨果汁摊位。她们曾经营实体店7年,今年3月份刚刚转型成为“摊主”。

  “我们橙汁小杯360毫升定价15元,大杯500毫升18元。好的时候单日卖过2700多元,当然也有一天只卖十几杯的时候,”摊主李灵(化名)向记者介绍,摆摊对摊主和消费者来说,都讲求一个性价比。

  面对游客高峰的五一假期,李灵精心挑选了好几箱瓜果,“摊虽小,但品质不能打折。即便是可移动的摊位,我们也希望做回头客生意。”

  随着夏天到来、气温逐渐升高,林向也开始筹划“夏日作战计划”:把营业时间调整到傍晚开始,新增夏日特饮。

  “朋友笑我这是‘一平米创业’,生意虽小也要有匠心。”面对未来,林向说,先走一步看一步,首先要能收支平衡维持生活,后续再考虑品牌、参加规模化集市、实体店等。

学习一个月,烧鸟摊新鲜“出道”

  对林向和李灵姐妹来说,一个多月下来,他们发现消费者对摆摊有着天然的亲近,“不少顾客向我们反馈说,物美价廉,他们很喜欢。”

  地摊经济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京盛景,到当下各大城市的繁华夜市,这种经济形式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

  “以前办公室研究‘楼盘去化率’,现在琢磨‘鸡腿熟成率’。”晚上八九点,郑先生的烧鸟摊前围满了年轻人,炭火上的鸡腿葱串滋滋冒油,香气四溢。这位手法娴熟的摊主一年前还是杭州某地产公司的职员,终日与房子打交道。

  郑先生坦言,2024年初,从事地产行业8年的他决定换个行业试试。“起初是想开餐饮店或彩票站,偶然了解到烧鸟赛道,精致、油烟少、年轻人喜欢,这不正是夜市里的蓝海?”于是,零基础的郑先生去日料店学习了大概一个月时间。

  考虑到自己没有餐饮经验,直接开店风险很大,“学成归来”的郑先生打算从摆摊开始做起。于是又花2万多元置办推车、炭炉等出摊设备。2024年5月,他的烧鸟摊正式“出道”。

  “烧鸟的灵魂在于新鲜。”郑先生的“战场”从办公室转移到了厨房——每天11点开始处理食材,直到晚上7点才能完成备菜工作。虽然辛苦,但他享受这份自由:“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研究新菜品获得顾客好评,也很有成就感。”

  但挑战也随之而来——雨天客流骤减、隔壁摊油烟引来城管,“目前杭州的管理比较人性化,对‘野摊’以劝导为主。”郑先生说,现在线上办证也很方便。未来,他还要努力往开实体店的方向发展。

要烟火气,也要提前“划跑道、立规则”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灵活就业应对行业波动,一个个小小的摊位,正是他们的实践。

  早在2020年5月,中央文明办曾明确不将占道经营等列为文明城市考核内容,各地相继出台支持政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促消费”成为热议话题,而地摊经济正成为拉动消费的力量。

  当前,全国多地正大力推动“地摊经济+夜经济”融合发展。五一假期前夕,上海出台优化设摊治理方案,沈阳打造58条重点夜经济街区。不难发现,随着政策对地摊经济的放宽,地摊经济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集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这些小摊位如同城市毛细血管,既满足民生需求,又孕育消费新业态。”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教授叶顺看来,“地摊经济”为转型人群提供了缓冲空间,是促就业、促消费较为立竿见影的措施,更以其“低客单价+强社交属性”精准狙击了年轻人的需求,“它卖的不是烤串,是下班后的松弛感,也是城市人间烟火的一次回归。往回看,很多当前形成连锁品牌的企业,不乏诞生于小摊小贩中。”

  但与此同时,叶顺指出,同质化竞争、食品安全、油烟扰民等问题是当前“地摊经济”的常见问题,“地摊经济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外部性,对城市交通、社区生活、城市环境等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说,拥抱“地摊经济”,也需要提前考量和规划,要“划跑道、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