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小蜜蜂 掀动 生物风云

返回

一只小小蜜蜂
掀动
生物风云

作者:本报记者 郭闻 阅读数:0
蜜蜂
视觉中国 供图
捻角山羊 视觉中国 供图

  5月20日,因为谐音“我爱你”,渐渐成了爱人间的一个纪念日。其实这一天,还是一个有趣的小节日——世界蜜蜂日,这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官方节日。这让5月20日充满了甜甜蜜蜜的味道。

  这个节日是怎么出现的呢?

  斯洛文尼亚人安东·扬沙出生在1734年的5月20日,后来他成了现代养蜂业的先锋和该领域最伟大的专家之一,他的研究与发现为现代养蜂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上,斯洛文尼亚在蜜蜂和养蜂领域拥有极其特殊与重要的地位。

  斯洛文尼亚有一种很受世界养蜂人欢迎的蜜蜂,叫卡尼鄂拉蜜蜂。这种蜜蜂性情温和、勤劳谦逊,方向感极强,现在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蜜蜂种类之一。所以,斯洛文尼亚的养蜂业十分发达,它的国土面积虽仅有20273平方公里,却拥有1万多名养蜂人、1.25万个养蜂场,以及将近17万个蜂群,也因此被称作“养蜂人的国度”。

  有趣的是,因为当地蜂房过于密集,导致蜜蜂“找不到家”。于是,养蜂人就在蜂箱正面绘制各种图画,帮助蜜蜂“认门”。

  蜜蜂具有超强的视觉能力,多达5000只的小眼处理图像,速度比人类快得多,而且具有超强导航能力。研究者通过蜜蜂眼睛中单个光感器的反应情况,发现它能够捕捉到的最小物体尺寸约为0.6度。所以,斯洛文尼亚的养蜂人为了帮助蜜蜂“找家”,就在蜂箱的前面板上绘制各种图案,久之就成了斯洛文尼亚独特的民间艺术——彩绘蜂箱板画。

  安东·扬沙是斯洛文尼亚的养蜂先驱,曾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一位皇家养蜂教师。他把传统的养蜂方式进行了革新,以创新的养蜂和蜂蜜收获方式成为现代养蜂技术的奠基人。正是这一举动,促使斯洛文尼亚成为养蜂王国。

  2015年,斯洛文尼亚养蜂协会发出倡议,将安东·扬沙出生的5月20日定为蜜蜂日。经过同年举行的“第44届国际蜂联国际养蜂大会暨博览会”讨论,决定接受这个建议,把每年的5月20日定为世界蜜蜂日。2017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确定5月20日作为“世界蜜蜂日”。

  各种因素的巧合,让5月20日这一天,成为了一个甜蜜的节日。

  2015年,中国养蜂学会和中国蜂产品代表参加了国际蜂联会议,是“世界蜜蜂日”确立的有力推动者。这是因为,中国具有本土特色蜂种“中华蜜蜂”,它野生能力强,抗寒抗敌害能力强,产的蜜营养价值高,善于利用零星蜜源。也因此,养蜂在中国历史上是件非常悠久的事。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蜂和蜜。甲骨文上就已经出现了“蜜”字,字形类似于“鼎”,特指蜂巢。《山海经》中有关于蜂巢、蜂蜜的记载。西周时还出现了蜂蜜酒,《楚辞·招魂》中就有“瑶浆蜜勺”之句。不过此时,还谈不上人工养蜂,只是对蜂蜜的利用已很普遍,对蜜蜂这种昆虫的熟悉度也非常高。云南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虫纹铜臂甲,上面刻有十余种虫兽纹,其中就有蜜蜂。

  东汉时期,出现了一位名叫姜岐的开创性人物。他隐居时专注于养蜂事业,成为我国古籍文献中记载的真正意义上的驯化养蜂人。当地人纷纷向姜岐求教如何养蜂、取蜜,养蜂开始逐渐成为农业技艺并流传,蜂蜜的使用进一步扩大。

  《三国志》中记载,袁术临死前想喝一碗蜂蜜水,手下说只有麦屑没有蜜。袁术坐在床上,“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因顿伏床下,呕血斗余而死”。

  苏东坡很爱喝蜂蜜水,还做过一首《安州老人食蜜歌》。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苏轼嗜好蜂蜜的轶闻:“一日,与数客过之,皆渍蜜食之,每多不能下箸。”

  古代养蜂的方法很简单。姜岐直接把野生蜂巢移到自家院中,根据蜜蜂生活习性对周围环境做一些调整。后来,人们开始在树上、院子里制作模仿野生蜂巢的装置,以此吸引蜜蜂。花期结束后,摧毁蜂巢并收集蜂蜜。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新的养蜂方法,制作木桶挂在屋檐下,内外涂上蜜蜡吸引野生蜜蜂。这种木桶养蜂法,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在一些偏远山区的民居屋檐下,还能看到储蜂木桶。

  进入宋元时期,蜜蜂人工饲养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级的阶段,家庭养蜂较为普遍,出现了专业养蜂场,这也从一个侧面可见当时社会对蜂蜜的使用量,难怪苏东坡一天要喝四五碗姜蜜水。

  明清时期,养蜂技术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分蜂-召收-留蜂-镇蜂-防护-割蜜-藏蜜-炼蜡”的理论。1903年,清政府将养蜂列为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意大利蜜蜂被引进,中华蜜蜂开始逐渐转为箱养,中国的养蜂业开始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

  在一般人印象里,蜜蜂、蜂蜜与日常生活比较密切,为什么值得为它单独列一个节日呢?这就要说到蜜蜂这种小昆虫在整个自然界的重要作用了。

  世界上85%的开花植物需要昆虫授粉才能繁衍,特别是全球超过35%的农业用地依赖动物传粉,这样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还能改善食物的质量提高多样性。没有传粉者的话,人类饮食结构将变得越来越单一,水果、坚果、蔬菜将大大减少,可能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如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等营养结构较为单一的主粮,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最终导致营养不均衡。

  在所有传粉动物中,蜜蜂的作用尤为突出。它们为超过75%的粮食作物以及近80%的野生开花植物提供传粉服务,是维持生态平衡和全球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蜜蜂不仅是农业的守护者,也是环境健康的风向标。

  但是人类活动的加剧,包括城市化、环境污染、农药滥用等等,都在不断削弱蜜蜂的生存境地。在过去的50年里,蜜蜂变得越来越濒危。有研究表明,在自然生态系统较完整的森林地区,蜜蜂群体在白天高温下依然保持活跃;但在城市区域,它们的数量却骤降65%。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丧失了近一半的昆虫。蜜蜂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已成为最早受到冲击的“哨兵物种”。

  爱因斯坦说:“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仅能活四年,没有蜜蜂就没有植物,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2014年前后,美国蜜蜂的大规模灭绝给当地农业造成了很大伤害,著名的加州大杏仁100%要靠蜜蜂授粉,结果那一年,大杏仁及其它作物大幅减产。当时,美国政府宣布了一项拯救蜜蜂计划。

  今年,有报道称,美国蜜蜂再度大规模死亡,华盛顿州立大学昆虫学家发布预测认为,损失率可能达到60%至70%,这一事件可能直接影响到今年杏仁等农产品的产量。

  保护蜜蜂其实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的未来,保护人类的农业系统。

  事实上,历数全年的国际性节日,不只蜜蜂,还有许多动物拥有单独的节日或者纪念日。比如国际淡水豚日(长江江豚保护日)、国际红毛猩猩日、世界长颈鹿日、世界鲨鱼日、国际大象日等。同样在5月,除了蜜蜂日,还有世界金枪鱼日、世界候鸟日、世界鱼类洄游日、世界海龟日、国际捻角山羊日等。

  这些节日设立的背后,其实最终希望达到的目标都是5月22日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活在地球上,所有物种都值得珍惜,人类不可能单独存活于世,也不可能不依靠其它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