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出厂关,才能安心做个“宝”
据光明网报道,近日,不少北京高校学生发帖称,保卫处下发通知:“接上级主管部门提醒,近期发现20000毫安的罗马仕牌充电宝在充电时,相较其他品牌型号充电器,更容易发生爆炸现象。如持有使用,建议立即舍弃。”
几天后的6月16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消息: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按照《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近日向该局报告了召回计划,召回的三款充电宝产品共计491745台。关于召回原因,罗马仕表示,本次召回的移动电源产品,由于部分电芯原材料来料原因,极少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过热现象,在极端场景下可能产生燃烧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至此,罗马仕充电宝的安全疑云有了明确结论: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但此事仍有几个疑问:所谓“极少数产品”“在极端场景下”等表述过于模糊;问题充电宝是怎么通过出厂质检的;如果顺利过了质检关,是否说明相关质量标准还有改善的空间;充电宝生产日期一般标注在包装盒上,但很少有消费者会保留包装盒,如何确定自己的充电宝就是问题充电宝;企业如何确保这些充电宝能全部召回……事关公共安全,这些问题亟待企业回应。
罗马仕召回问题充电宝 ,是亡羊补牢式的补救,虽然“犹未迟也”,但本质上是被动的纠错。公众想知道,为什么是消费者先发现问题,而非企业?为什么问题出现后才去查找原因,而没有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如今企业“被动召回”问题充电宝,正暴露了相关安全盲区。
充电宝安全一直备受关注,相关规范整治也一直在路上。早在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8月1日起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这相当于为充电宝质量安全上了一道保险。
但后来,无论是罗马仕“被动发现”充电宝安全问题,还是今年2月国家监管总局通报“抽查149批次移动电源发现65批次不合格”,都在提醒大家:有保险不等于没隐患,制度好更需执行好。
要想避免充电宝成为“充电爆”,靠“高校禁用”“企业召回”“强化规范标准”还不够,更关键的是,要实现源头治理,做到安全防线前置。对相关企业及监管部门而言,变被动为主动,把好产品“出厂关”,是基本要求,而不该是一个难题。否则,这个难题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难题,这个隐患会给消费者带来伤亡事故,这不是各方想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