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电影《731》导演赵林山
共同记忆是守护和平的最后堡垒
记者:您在公开信中提到“电影《731》是一面‘历史之镜’”。电影《731》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赵林山:一直以来,关于侵华日军细菌战题材的中国电影寥寥无几。我从事电影导演以来,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要拍出一部解决民族困惑的电影,耗费10余年光阴拍摄的电影《731》,正是为了这个理想进行探索。
请不要用猎奇的心态去看《731》,我拍这部影片,绝不是为了贩卖这些表象的苦难,绝不是要拿同胞的血泪刺激观众,而是要用基于真实历史的艺术化表达,打造出一面照见人性之恶的镜子,让观众看到战争如何异化人性,而身处绝境之中的人们又如何用爱来迸发微光。影片刻画的遇难者都是无名的小人物,他们不能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但最终成为拯救自己灵魂的英雄。
或许可以说,电影《731》终极价值不在于复刻伤痛,而在于以影像为碑,在历史真相与艺术重构之间,镌刻人性在深渊边缘的爱与挣扎,使战争集体记忆突破抽象符号,具象为可感可触的“记忆之场”。
记者:我们非常愿意响应您的公开信,将携手发起公益行动。您觉得这场公益行动应该朝着哪些方向努力?
赵林山:这场公益行动的影响目标是社会公众,首先要让大家了解并走近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历史记忆。因此我们要去寻找这段历史记忆的守护者,由他们来讲述和分享藏于心底最真实的细菌战历史记忆。特别是针对年事已高的细菌战受害者,这样的采访堪称抢救式记录。
其次,我们要不断地传播这些真实的记忆,使这些个体记忆变成集体记忆、国家记忆乃至世界记忆。当然,我们还要鼓励更多年轻人来守住历史记忆。
最后,我想说,在这个跨媒介的视频时代,我们应该重视和用好银幕上的历史叙事,呼唤更多中国电影导演来投入创作细菌战题材,用影像构筑这个时代和未来的“新历史记忆”。我坚信,共同记忆是人类守护和平的最后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