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还是创新

返回

传统还是创新

“五年陈”小店的不同选择

作者:本报记者 盛锐 何晟 谢春晖 阅读数:0
九份大叔中式糖水铺
滨江区江陵路
洪涛烤肉
拱墅区舟山东路
小町野甜
钱塘区11号大街

  五年间,小店的生存期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要指标。在本季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开店时间在1-5年的小店占了近半数,有受访店主表示“感觉五年像是一个坎”。

  房租和用工成本、环境变化、经营内容单一、抗风险能力较低……一家小店需要迈过一道又一道坎,才能活成一家“老店”。

  在走访的百余家小店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不少“五年陈”。或传统,或创新,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依然坚守着,活得有声有色。

  搬店铺节省租金成本

  跑市集创出营收高峰

  记者联系上“九份芋圆大叔”施宏强时,他正打算去云栖小镇考察市集摊位。

  相信不少读者都记得施宏强的名字,从本报第一季“小店生存启示录”起,他就是我们的关注对象。

  如果算上在舟山东路的开店时间,施宏强已经当了十几年的店主。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他的答案是“敢于求变”。

  “困难肯定是有的,就看面对困难时,敢不敢变一变。”这两年线下门店的经营状况不佳,施宏强一度也感到压力山大。为了减少开支,一年多前,他决定把店铺从二楼搬到三楼,“店铺楼层越低、越靠街就越贵。三楼的年租金还不到二楼的一半。”

  光靠“节流”不够,还得开源,施宏强瞄准的就是大大小小的文旅市集。

  2022年8月,施宏强受邀参加了一场滨江区组织的市集活动,一个小摊位,两三名员工,一天就能创造线下店好几天甚至一周的营收。这让他看见了新的机会。

  “当下各地都在发展文旅市集,有客流就有生意。”施宏强说,过去是客流追着店跑,现在是“店追着客流跑”,跑市集就是典型,“很多小店主觉得跑市集‘丢脸’,我不觉得。多跑跑,生意就来了。”

  为了打响品牌,他还特意定制了适合市集摆摊的醒目招牌,“有次去嘉兴摆摊,一天营收达到了15000元,一个假期就把店铺租金赚回来了。”

  从2022年至今,施宏强已经参加了624场市集,最多的一天4场,“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团队,五六个人,每个人都能管一个摊子。”施宏强觉得蹚出了一条路。

  如今的线下店面,在施宏强看来更像是“中央厨房”,负责完成甜品的配料制作,而每一个市集摊位则是他的“移动分店”,“市集的营收已经占比超过了60%。”

  用“笨办法”选原料

  用“老观念”待客人

  从一间城中村的小店起步,洪涛烤肉在杭州已经走过了21个年头。作为“烤二代”,在杭多年的老板娘李彤身上依然带着东北人的豪爽,“从一开始我爸就告诉我,做餐饮最要紧的是货真价实,这也是我的经验。”

  洪涛主营的齐齐哈尔烤肉是在桌子中央摆上炭火铁盘,让客人自己烤。因此,端上桌的生肉新鲜与否客人是一目了然的,而原料的品控就成了李彤最在意的环节。

  同时经营肉类供应链的她,在勾庄有自己的冷库,从源头把控食材品质:牛肉来自老家齐齐哈尔,薄切猪肉选用本地土猪,厚切肉排则主要来自伊比利亚黑猪……蔬菜也有一套自家标准,由员工每天到勾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挑选:生菜挑叶大鲜嫩的,土豆选个头均匀的,金针菇要色白不散,香菜、韭菜、胡萝卜要带泥的……李彤说,不少同行会选择平台配送,但她一直坚持着“笨办法”,不图省事,但求放心。

  店里的酱料配方是父亲李洪涛独创的,李彤接手后做了风味改良,但一直坚持自己熬制,就连熟芝麻都是店里自己炒的。

  2004年,开在蔡马新村的洪涛烤肉,只摆得下四五张桌子,但量大价低味道好,吸引了大量的浙大城院学生和住在附近的出租车司机。20余年里,小店搬了好几次,但老顾客们始终一路追随。当年的学子星散在各个城市成家立业,但凡在杭重聚,总要来洪涛。“昨天,我爸还在店里碰见了一个毕业快20年的城院学生,两个人聊得高兴,老爷子拿起酒瓶就吹,拦都拦不住。”李彤说,父亲是老派的餐饮人,做菜认认真真,对客人真心诚恳,她也承袭了这种方式,而这些老客人,帮小店撑过了最难的三年。

  也因为如此,李彤对直播、达人带货这些如今火热的概念始终不大感冒,也没有开分店的打算,“把这家店打理好,把每一位客人服务好,就好了。可能我观念也有点老派,但我始终觉得,搞餐饮,口口相传才是最实在的。”

  开店容易守店难

  紧跟潮流想创意

  最近,杭州“小町野甜”蛋糕店的老板娘陈晓慧正在谋划进军宠物烘焙领域。

  “我们已经打样了很多款宠物蛋糕,打算近期就推出相应品类。”陈晓慧解释,宠物烘焙不是宠物造型的烘焙,而是制作能够让宠物食用的烘焙产品。

  为了开拓这项业务,陈晓慧在第三家门店开辟了一间独立的宠物烘焙厨房,“这两年烘焙行业太卷了,要不断地创新,才能开拓出更大的市场。”

  5年前,陈晓慧开了自己的第一家甜品店。在她眼里,要开一家新店其实并不难。以普通的烘焙店为例,有10万元左右的启动资金,店就能开起来,但真正的考验是如何把店守住,“这5年时间,甚至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在守店。”

  “去年,我们就经历了一段挺艰难的时期。”陈晓慧说,当时两名在店里工作三四年的裱花师先后离职,让店里差点供不上货。

  裱花师是蛋糕店的“灵魂人物”,决定着蛋糕的外观和品质。“但裱花师的流动性太大了,一些成熟的裱花师会选择自己创业开店。”陈晓慧说,有了那次的经历她调整了店员结构,开始培养更多裱花师。

  今年春天,“小町野甜”杭州拱墅店开门迎客。“目前三家门店分别位于城东、城南和城北,基本辐射整个主城区。”陈晓慧说,开分店不是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

  “这两年,大众对于甜品的消费观念更加务实和理性,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客户需求。”陈晓慧说,客户越来越在意甜品带来的情绪价值。因此,这5年中,她持续地关注着各类流行趋势,许愿池蛋糕、游戏主题蛋糕等创意层出不穷,“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紧跟潮流很重要。”

  陈晓慧说,接下来她会把精力放在守住三家门店上,“开店像养孩子一样要付出爱和信心,这样才能让小店健康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