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哪儿来的
要问6亿年前的石头精
浙大学者从古画入手探究真山水
西湖的山为啥这么好看
![]() |
![]() |
![]() |
![]() |
↑宝寿山景区的岩石上可见姿态妖娆的“海百合”化石 ←↓宝寿山景区5亿岁龄的岩石 |
6月24日,西湖申遗成功14周年纪念日。
就是那几天,不知怎的聊到南宋画家李嵩的名画《西湖图》,吴磊说:“(杭州)所有好看的山,画里都有了。”
为什么这么说?
在《西湖图》的空濛明净中,由周围群山衬托的西湖占据中心位置,几乎不下重笔,透明、空旷的湖面像梦一样如幻如真。
地质学家说的“好看”,不光是风景美,更侧重在地质现象丰富,也就是“石头好看,有看头”。两年前开始,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吴磊和研究艺术史的朋友们一起,从中国古代山水画入手,探究物理世界里的真山水。
如果从地理和地质的角度来看,要谈西湖的形成,就得从6亿年前这些山的变形开始说。
老石头
从西湖北面的宝石山开始,逆时针方向经过老和山、北高峰、飞来峰、南高峰、青龙山、玉皇山、凤凰山,再到正南面的吴山,西湖周边的群山形成了三面环绕,像是妈妈怀抱着一个小宝宝。
这个“妈妈的怀抱”,为西湖准备了好几亿年。
从地质年代震旦纪到三叠纪(大约6亿到2亿年),整个华南地区包括今天的浙江,都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杭州西面的闲林宝寿山景区,空谷长滩上裸露出来的大块岩石距今5~4.5亿年,有些石头中还保留着姿态妖娆的“海百合”化石。
从这个“杭州的马尔代夫”再往西2公里,吴磊团队曾经按图索骥,在午潮山的北面位置找到了地质图上标注的西湖群山中、也是全杭州城里最古老的岩石,6亿岁。
距今2亿年时的百万年间里,曾发生一次非常强烈的板块运动:位于南方的一个古老小陆块(印支地块)与华南板块碰撞在一起,形成了无数次地震。当时整个华南地区的岩层,在巨大的地质运动压力下变得像橡皮泥一样被揉来揉去,发生种种变形,加上地表雨水的侵蚀 ,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山、岭、溪。
西湖西面的群山,就在“2亿年前”这个节点基本形成了,现在西湖的每一处高山都是这一次地质运动的遗迹。
而李嵩的《西湖图》是在目前古代书画传世作品中,最早把西湖全景融入一幅画当中的代表作。画中的群山,没有惯见的皴法勾勒山体的轮廓,描绘岩石的肌理,只用大面积淡墨晕染,在“远山长”“云山乱”的意境中,西湖的美人之骨已尽显无疑,连绵起伏中,有节奏,有大势。
红宝石
在这次群山闪耀的时刻里,少了宝石山。没错,此刻它还没有来到。
吴磊打开一张绘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杭州地质图》,在表示岩石种类的色彩里,大面积是绿、黄色调,那是很老的砂岩和石灰岩,只有一块是蓝色的,跟周边都不搭界,它是宝石山,由凝灰岩和粗面岩构成。
杭州周边所有的岩石都是沉积岩,是在水里形成的,成分和钱塘江里面的沙一致。但宝石山不一样。大约在1.3亿年前至8千万年前,今天的浙江省至少有2/3区域的地壳进入了强烈活动期,发生了火山喷发。宝石山就是当时从地底下几十公里的地方喷出来形成的。
宝石山山顶的熔结凝灰岩中红色的成分,是一种含铁的玛瑙。这种石头会反射夕阳光线,出现“宝石流霞”的壮丽景观,这也是玛瑙寺之名的由来。
同款岩石的范围从宝石山向南延伸到孤山,向北到弥陀山,向西北一直延续到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技馆门前的花坛里,都可以看到裸露出来的“红宝石”。
孤山与宝石山原本应该是连续的山脉,在一亿多年里的不断冲刷下,最终形成了一座孤立的小山。
在《西湖图》里,李嵩非常仔细地特写了孤山。比如非常写实地描绘出了孤山的形状,画家甚至很仔细地用少量浓墨枯笔,勾勒出了孤山沿岸的屋墙。这种对湖山的虚实处理,使得《西湖图》的整个画面既气势磅礴又不失细腻温婉,既展现了西湖的自然风光之美,也不失人文意境、市井趣味。
年轻的西湖
西湖的地质构造已经基本完备了——还差一“铲子”。
这一铲发生在白垩纪恐龙时代,当时太平洋板块往东部俯冲至我们所在的亚欧板块下方,俯冲的位置很深,地壳在该地质作用下发生拉张,形成很多地质正断层——大约在1亿年左右,杭州现今“西高东低”的地貌基本上全部形成,一直维持到现在。
它不是杂乱无章的,它的褶皱枢纽都是向东北方倾伏的,西湖群山的高度也都是从西南向东南方逐渐减小,在西南方封闭成为马蹄形,而在东北方张开来,将还是一片浅海湾的西湖衔在口中。
西湖在哪儿?怎么还没出来?
讲到1亿年了,还得再按快进键,跑进千年的尺度里,才会出现西湖。
通过对岩石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推演出西湖的前世今生。大概在6000年前,海岸遭到不断的冲刷侵蚀,加上钱塘江不断的带着泥沙涌进来,堆积出了杭嘉湖平原。在这个过程中,在东海边初始形成了一个泻湖——一道水流冲刷堆积自然形成的沙坝,中间形成一个湖,和海隔开了。这就是西湖的前身。
在几千年中,海平面下降,它就成了湿地;海平面升高,它就又变成海湾。再之后,陆地渐渐形成,泻湖就彻底和海洋分隔开,大约2000年前,西湖最终完全形成。
所以西湖也是杭州最低的一个点,非常容易淤积,如果不作人为疏浚,很快就会被堆满了。杭州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清淤工程,形成了白堤、苏堤、杨公堤和湖中三岛。
一千年前的《西湖图》上,西湖里还没有堆筑三岛,但细看之下,保俶塔代表的湖东群山明显低于画左侧的湖西群山。
从6亿年前开始,杭州、西湖形成的自然脉络,都记录在西湖周边的岩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