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渔第一网 就有刀鱼、白条和包头鱼

返回

钱报记者和下沙“渔二代”一起忙了大半夜

开渔第一网
就有刀鱼、白条和包头鱼

作者:本报记者 谢春晖 杭州市钱塘区融媒体中心 朱晟 阅读数:0
渔船出发 谢春晖 摄
4两重的刀鱼 谢春晖 摄

  钱塘江开渔的时间越近,沈华的心越痒。43岁的沈华从小在江边长大,已经4个月没有到江里撒网了。

  6月30日晚10点半,离开渔时间还有一个半小时,沈华和搭档王立军就戴着头灯拎着鱼桶上了船,坐在甲板上等待。

  7月1日零点一到,沈华启动了发动机。

  小船离开杭州钱塘区下沙街道猪头角码头,一路乘风破浪,驶向钱塘江中央。

开渔第一网

既是探鱼情也是练手

  此时,相比几公里之外杨公村渔码头的热闹,猪头角要冷清很多,准时出港的只有沈华和王立军的这艘船。下沙持证渔民只剩个位数,沈华和王立军是其中最年轻的。

  船到九堡大桥至下沙大桥之间。“杨公村、萧山的渔民也是来这里下网的,这里水域开阔,水深鱼多。”王立军说,开渔的第一网位置,得早抢。

  零点10分,沈华和王立军在靠近九堡大桥的南面江域撒网。

  大桥下,点点灯光闪过。“杨公村的渔船也出来了。”沈华说,照理来说,潮水过后的一两个小时,江水恢复平静,才是最佳的下网时机,而此时距离前一日的晚潮已过去快6小时,早潮还要5个多小时才到来。

  但,这一网必须下。开渔第一网,既是探鱼情,也是练手,毕竟很长时间没下过网了。

  接着,沈华和王立军开始收网,配合默契。

  “现在正是捕刀鱼的时候。”沈华说,开渔首日,二两多的刀鱼可以卖好几百元一斤。

  六七百米长的渔网,两人收了约40分钟,满头大汗。渔获是小半桶刀鱼,以及十多条白条、一条五六斤重的包头鱼。包头鱼太小,被他们放回了江里。

  “开渔嘛,总归是开心的。这网鱼不多,等下一网吧。”两人说。

江面上很热闹,渔船都在等早潮

  凌晨2点多,船靠了一次岸。

  王立军的父亲开车过来,将渔获拉了回去。“白条、汪刺鱼用船上的增氧泵养着,不送走的话,下一网鱼就装不下了。”沈华告诉记者。

  船再次出发,去往更靠近下沙大桥的江面。

  江面上很热闹,隔七八百米就能看到渔船。“大家都在等早潮,找下网的位置。”

  船在江中停妥,抛下船锚,我和两位“渔二代”一起进入漫长的等待。

  船里有床铺,但大家都睡不着,夏夜等潮水的后半夜很难熬。

  于是,两人索性安装起了空调。“听说这个夏天会很热,就买了一台空调搬到船上。”沈华说。

  很快,空调安装好了,按下启动键,冷风吹向了船舱。

  东边天空出现了朝霞,附近几条渔船靠过来,大家凑在一起聊天。

  沈华“炫耀”着新装的空调,邀请邻船的朋友来体验体验。

第二网渔获,刚出水的刀鱼特别漂亮

  5点多,天已大亮,钱塘江早潮到来,渔船在潮水中摇摆。

  王立军在船舱里睡着了,沈华则在甲板上来来回回,检查渔网,检查仪表。“等江面再次平静,就可以下网了。”

  潮水一来,下游的鱼被冲到上游。等江面平稳时,鱼儿会被江水往下游方向带,这时渔网一放,鱼儿就挂在网上。

  6点半,沈华和王立军开始下网。

  “水流还是快了点。”沈华说,水流速度快,鱼就网不住。

  比起第一网,这次他们决定让渔网多漂一会儿。下网后大约一小时,他们才开始收网。

  果然,渔获丰富了很多,有鲻鱼、鲈鱼、包头鱼,大个头的刀鱼也有不少。刚出水的刀鱼,全身银白,特别漂亮。

  沈华接了几个电话后告诉记者,岸上有不少老客正等着开渔后的第一口江鲜。

  渔船返回码头,两人将渔获交给家人,由家人去出售或者分享给亲戚朋友。

  而他们要抓紧时间回家休息,因为下午三四点晚潮到来后,他们还要继续下江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