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如厕时间越来越长,有人泻药用量越来越大
马桶上的“临门一脚”
为何得分那么难
![]() |
![]() |
本报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李文芳 张冰清
坐到马桶上的时候,秦菲菲(化名)就会紧张:能不能拉出来?是多还是少?性状如何?这些问题都涌上来拷问她。
30岁的秦菲菲6年前开始便秘,此前她从没想过,这个本来正常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生理行为,竟然会成为困扰。
被大便困住的不止秦菲菲一个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10%,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难治性便秘联合门诊副主任医师黄智慧和团队在杭州做过便秘的流行性疾病调查显示:10年间,便秘人群从5%增加到10%,“增长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
每次如厕要一小时
“最开始三四天一次,后来,如果不去干预,可能五六天也拉不出来。”秦菲菲形容自己就像个貔貅。
每次蹲马桶时,秦菲菲就烦躁:感觉马上要成功了,可就是出不来,“像堵在了出口处,就差临门一脚。”
在难治性便秘联合门诊,半天时间,30多位就诊者中,一半多的人会有和秦菲菲差不多的描述。
40岁的冯颖(化名)进诊室后,就不断叹气。她已经便秘10年,最长的一次是去北京出差,两周都毫无便意。“感觉像是被堵死了,肚子很胀,甚至都能摸出肚子里有东西,但就是拉不出。”
伴随着拉不出的是排便时间的无限增长。
如果想自主排便,冯颖很多时候要在马桶上蹲20多分钟,耐心一点点耗完。
52岁的余先生便秘30多年,每周蹲两次厕所,每次要一个小时,“特别费劲。”
黄智慧接诊过最夸张的一位男性便秘患者,每次在厕所要蹲上8小时。
很多时候,秦菲菲会直接“摆烂”,“拉不出我就吃药,何必为难自己?”
泻药和开塞露都要加量用
几乎每位便秘者去医院前都试过各种各样催便的药物、偏方、食物等。
冯颖和秦菲菲都用过一种叫小粉丸的通便类产品。这是一款来自日本的泻药,在便秘者圈子里,无人不晓。“用了就会通畅一些。”冯颖形容最初使用时立竿见影。“但是用多了,就没效果了。”秦菲菲最初每次用一粒,到后来每次要使用三粒。
对小粉丸,两人也都很清醒,“用多了,肠子都会变黑。”但是拉不出的时候,又忍不住去用,就像饮鸩止渴。
香蕉、火龙果加酸奶、早上空腹喝一杯500毫升的盐水、中药……对秦菲菲来说,这些都没效果。
57岁的景莉一周大便一次,拉不出时就用开塞露,“原来一次用一瓶,后来用三瓶还是很费劲。”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分享自己10年便秘的就医经历,辗转于不同医院的不同科室,也有便秘患者为了自救,读完了长长的慢性便秘诊疗指南。
我为什么拉不出
每位进诊室的患者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为什么拉不出?
在黄智慧看来,便秘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饮食结构、生活节奏、睡眠及心理等。低BMI、居住在高密度人口区域的人群更易便秘;饮食中缺乏纤维素、水分摄入不足以及活动量减少都会增加慢性便秘的风险;焦虑、抑郁和不良生活事件等是便秘发生的危险因素;多种药物的使用也是便秘的危险因素。
另外,很多女性在生产后也会出现便秘。“这是因为盆底功能障碍。”黄智慧说,很多人知道女性产后因盆底功能问题会出现尿失禁,实际上,盆底肌影响的是大小便,所以也会导致便秘。
秦菲菲知道自己便秘和饮食习惯有关。为了控制体重,她长期节食。“三四年时间,经常一天吃一顿,常吃沙拉,不怎么吃主食、肉类。”
“饮食不当和便秘之间不是因果关系,但饮食不当会加重便秘。”浙大邵逸夫医院营养科医生汪丽说,这也是难治性便秘门诊由消化科、营养科联合坐诊的原因之一。
像秦菲菲这样的患者,汪丽经常遇到:年轻女孩为了保持身材拒绝碳水,上了年纪的人担心肥胖损害健康,也低碳水摄入。
“有些人觉得自己吃得很丰富了:蔬菜、水果,也摄入鱼虾等优质蛋白。说起来,蔬菜里也有膳食纤维,实际上,碳水中的膳食纤维是不同的,低碳水饮食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平衡被打破。”汪丽还提到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年轻人有严格的饮食控制,比如一日只吃一餐,或因工作忙,三餐不规律,“这都不利于排便习惯的形成。”
此外,饮食中还容易被忽视的是喝水。“我们一般要求每天喝1500毫升到2000毫升的水,让膳食纤维充分发挥作用。”汪丽说。
黄智慧解释,最好的习惯是有便意就去厕所,忍一时的做法,时间久了,肠道的“排便记忆”就没有了。
拉不出“完美”便便的焦虑
便秘不只是个生理问题。“门诊中,三成的便秘患者都有一些心理问题。”黄智慧说,它们互为因果,有人是因为长时间便秘引发心理问题,有人是因为心理问题引发便秘。
长久以来,秦菲菲只要出门旅游、出差,都会随身携带“小粉丸”之类的泻药,“3天拉不出,就会焦虑。”
便秘后,冯颖就拒绝到干燥的地方去,比如北京,“会加重我的便秘。”
难治性便秘联合门诊中,黄智慧总会仔细询问:多久拉一次?每次拉出多少?你觉得怎么样的大便是正常的?
有人说自己两天拉一次,有人说一次拉得不够多,也有人说自己的大便太干或者太软、不成形。
“排便次数和个人体质、生活习惯有关,有人肠胃蠕动快,有人吃得少就排得少,所以,无论是一天两三次,还是两三天一次都可以。但如果连续三天完全排不出,并且排便费力、干燥,那就要到医院寻求帮助。”在黄智慧看来,不少便秘患者有执念,有人觉得只有拉出香蕉便才正常,有人认为要严格地遵循一天一次,“很多人过于关注。”
他所在的浙大邵逸夫医院一年最多时接诊6000余例便秘患者,大约有30%的患者需要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事实也证明,联合用药后,确实对改善便秘有效果。
“胃肠道是情绪器官,消化科医生开的抗焦虑药物不会比精神科医生少,但我们的使用剂量、疗程和精神科不太一样。”
便秘需要长期服药
因为焦虑和过分关注,所以很多人会自行使用各种所谓通便的药物:小粉丸、芦荟通便胶囊、番泻叶、各种酵素等。
“这些通便产品里都含有刺激性很强的泻药,长时间使用会导致结肠发黑以及肠道功能退化,最终只会让便秘越来越重。这好比口渴了喝盐开水,好像能解决一点问题,其实是加重口渴。”黄智慧说。
开塞露也是医生不建议长期使用的药物之一。原因是和灌肠一样,容易形成心理依赖。
门诊中,黄智慧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别着急,要规范用药。
“解决便秘的前提是找到原因。”黄智慧说,排粪造影、结肠传输试验、3D肛门直肠测压……这些都是为找到病因要做的检查。
“一些便秘患者认为治疗了、吃了药,便秘就完全好了。”黄智慧想厘清这种误区,“便秘其实是一个长期性问题,或者说是一种慢性病,需要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长期服药,但好在它不需要终身服药,多数便秘患者会在半年到10年间慢慢痊愈。”
便秘不是小事,不能轻视,但也不需要过于关注。这是两位医生的观点,“战略上藐视它——不过度焦虑;战术上重视它——积极科学应对。对待排便这件事,这也许是个不错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