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杭州热得早热得久,今年会像去年那么热吗,最新消息是——
今日小暑,台风“丹娜丝”渐行渐近
![]() |
昨日,湖州市长兴县毛家店村,市民在清澈的溪水里消暑 摄友 陈海伟 摄 |
![]() |
扫码来分享 |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元稹笔下的小暑是荷风送香的诗意模样。
今日小暑,可今年小暑之前的风里却裹着灼人的热浪,大家似乎都有同感——杭州的高温季是不是来得越来越早、越来越猛了?更不免担心杭州的高温会不会像去年一样,甚至更热?
本期谈个天,我们来聊聊小暑节气,也解答大家心中的疑问。
今年高温“早发猛涨”,并非杭城独有
古人认为,小暑就是小热的意思,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等到了大暑节气,天气才会大热。
然而,眼下受副热带高压强势“控场”,我国中东部正在经历今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7月2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中国气象局还发布了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今年杭城的高温,爆发力十足:首个高温日出现在6月6日(35.1℃)。截至7月6日,高温日已达15天,且从6月26日起连续11天高温“不打烊”,其间甚至连续5天最高气温突破38.0℃,刷新今年的气温新高。对比被称为杭州“史上最热夏天”的2024年,去年5月26日首现35.5℃高温后,直至7月1日前都没有再现高温;而今年同期高温日已达10个,整整多出9天。
不仅来得猛,也提前了。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说:“通过杭州历年高温首日出现的时间分析,高温出现时间明显提前了,近10年以来平均提前10~20天。”
这股“早发猛涨”的暑热并非杭城独有。中国天气网统计显示,截至6月24日,全国超七成省会级城市已迎来高温天气,且绝大多数提前报到。高温提前报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中国天气网对比1961年至1990年和1991年至2020年的数据发现,后30年间,我国中东部大部首个高温日出现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前;从近60年气温数据发现,不少城市高温日数量总体呈增多的趋势。
不仅如此,全国范围内的高温极值逐年刷新。气象学家们早已达成共识:极端高温已成为“新常态”。
只要副高位置偏北,杭州不会热如去年
杭州的夏天会像去年一样甚至更热吗?
大家其实不必过于担忧。
杭州市气象台解释:对比今年7月4日与去年7月4日的天气形势图可见,今年的副热带高压位置比去年偏北了约500公里。
副高明显偏北,对杭州是利好——持续极端高温很难出现。因为副高本是制造高温的“主力”,当它北移后,杭州处于其底部位置,高空和低空都会盛行偏东气流。这种气流堪称高温的“克星”,既能抑制气温快速上升,又会带来较多水汽,使得午后雷阵雨明显增多,进一步减弱高温。
副高偏北,还会导致西北太平洋上与台风相关的天气系统,如台风、东风波、热带云团等明显增多,这些往往会影响东海区域,因此杭州今年不太可能重现2024年那种持续两个月的晴热高温。
不过,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异常也让天气有点“乱套”。比如北京前几天出现的如同江南梅雨季一样潮湿闷热的天气,这正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北抬的影响。如此看来,虽然南方今夏高温势头可能减弱,但北方今年夏天反而可能更热,且高温来得早、持续时间也可能更长。
受台风影响,今天起降温明显
浙江等来降温信息: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昨日17时加强为强台风级,将影响我省。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丹娜丝”的中心已于今天凌晨0点钟前后在台湾嘉义县沿海登陆,登陆时由强台风级减弱为台风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
虽然副高的位置让“丹娜丝”的路径走向多了几分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台风会给浙江沿海带来明显风雨影响。
杭州市气象台预计,台风对杭州的主要影响时段为今天下午到9日下午。
今天下午开始,台风外围水汽影响到杭州地区,会有较大的雷阵雨天气,降雨分布不均匀,8日台风登陆后会带来明显的风雨,但总体影响是“雨”大于“风”。预计今天后半夜到明天杭州全市有中到大阵雨或雷雨,其中萧山南部、富阳东部、桐庐东部、淳安和建德南部等地局部有暴雨,雷雨时局地伴有6~8级大风;8日夜里到9日最大偏北风平原地区6~8级,山区和江湖水面7~9级。
杭州受到台风外围环流的影响,今天最高气温35℃左右,甚至有可能更低。明天杭州风雨相伴,最高气温可能跌破30℃。
到了9日至10日,杭州最高气温维持在33℃左右,高温天气暂时退场。
新闻+
古人如何对付暑热
民间小暑除了吃饺子、炒面,还有吃藕的习俗,杭州人常见的莫过于“桂花糖藕”。
而在临安的山乡,喝“六月霜”的饮品是刻在骨子里的消暑记忆,六月霜又名“刘寄奴”,长在石缝边、竹林缘,开着细碎的白花,远远望去像六月天里落了一层薄霜。新晒的六月霜泡来喝,清清爽爽带着草木气,存放上一年则更是醇厚绵长。
像现在这么热,搁在古代可怎么过?古人对付暑热有巧思。
清代的木质冰箱堪称“古代版空调”,多用红木、花梨木等材料制成,采用铅或锡为里,造型与现在的冰箱相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冷冻,下层为保鲜,夏日将冰块放入箱内,瓜果、饮料等食物放在冰上冰镇,箱盖镂空的排气孔漫出丝丝凉气,连空气都带着冰润的甜。
古人还发明了多款小冷饮。唐朝时,人们会制作冷陶食物来解暑,将做好的面食或米饭等,放入冷水中浸泡降温。
宋朝的冷饮市场更是热闹。街头的“冰品摊”比现在的奶茶店还要热闹,由牛奶、水果、冰块等制成的“冰雪冷元子”和“冰酪”,有点像宋朝版的“冰淇淋”。当时,街头还有各种由草药或豆类熬制而成的香饮子售卖,如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等,大多具有清热解毒、消暑解渴的功效。
器物饮食的智慧,至今读来仍觉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