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堂食外卖“组团”,让人吃得放心
后厨环境公开,浙江161个无堂食外卖聚集区年底前完成提升改造
![]() |
骑手在无堂食外卖聚集区取餐 |
“你好,我来取外卖。”近日,杭州拱墅区新天地农贸市场二楼的无堂食外卖聚集区,一位外卖小哥前来取餐。5分钟后,取到餐包的骑手戴好遮阳口罩,风风火火送餐去了。
无堂食外卖,就是仅做外卖的餐饮店家。为节省店面成本,这些外卖大多只有一个厨房,且一般都不设在沿街店铺,其背后的隐蔽性与监管难题不容忽视——后厨环境是否卫生、食材原料是否安全、食品加工是否规范等,这些都让消费者心存顾虑。
面对这一新兴业态的监管挑战,浙江率先探索全新路径,在全省推行无堂食外卖聚集区组团式管理模式。
改变“脏乱差”,环境改造提升
品牌餐饮争着进驻
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的膳小厨无堂食外卖厨房聚集区,是杭州市也是浙江省第一个完成提升改造的无堂食外卖聚集区。该聚集区面积近500平方米,共有7家商户入驻,设有共享粗加工1间、共享仓库2间和小哥驿站,去年下半年改造完成后投入使用。
“以前这里真的是脏乱差。”在聚集区里经营牛肉汤外卖的杨大姐告诉记者,“现在这个环境,我自己在这里上班都觉得舒服,投诉也少了很多。”
“目前,浙江无堂食外卖聚集区主要有三种模式——改造提升型、品牌聚集型和新建示范型。膳小厨就属于改造提升型。”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处副处长邵慧群介绍,“我们通过整合监管、街道和管理方三方力量,对原本就在这里自然形成的、但管理混乱现场脏乱的无堂食外卖聚集区进行了软硬件的整体改造提升。”
新天地农贸市场二楼的无堂食外卖聚集区,则是新建示范型的典型。
“我们统一规划,把菜摊都调整到一楼,外卖搬到二楼,硬件设施全部重新配置,在二楼专门开设了小哥驿站。现在看上去,整体效果非常好。”杭州市拱墅区市场监管局东新市场监管所所长朱浩告诉记者,“有些外卖店家以前各方面条件都很差,我们指导它们整改升级。也有一些外卖店家比如弄堂里,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连锁餐饮,主动要求进驻聚集区,也是看中了这里优质的配套和地理位置。”
“除了食堂,我们也做无堂食外卖,这也是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弄堂里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对选址有比较高的要求,除了地理位置相对较好,环境、硬件也都要过关。”
据了解,目前新天地农贸市场二楼的无堂食外卖聚集区面积近1400平方米,共有21家商户,设有共享粗加工1间、共享仓库2间和小哥驿站。
东新市场监管所所长朱浩告诉记者:“从去年9月至今,我们街道的三个无堂食外卖聚集区没有发生过一起顾客投诉,外卖订单的平均响应时间也比其他区域要短三分钟。”
全省聚集区已有161个
今年年底前实现全面提升
把零散的无堂食外卖集中起来管理,并非易事。浙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边摸索一边实践,总结出政府引导、专业运营、平台助力、商户自治的“组团式治理”模式是规范化管理的核心。
一方面,引入餐饮服务管理公司对无堂食外卖聚集区进行食品安全专业化动态管理,打造“六统一”(统一档口单独办证、统一设有管理人员、统一公示商家信息、统一档口功能布局、统一公开后厨环境、统一设置小哥驿站)无堂食外卖聚集区。另一方面,对聚集区进行改造提升,规范档口内部设施布局,科学规划公共空间,设置外卖商家共享区域,解决档口面积不足、功能混杂、物品乱堆放等问题。
“为了让外卖店家更愿意使用聚集区里的共享粗加工间,我们设置了刷卡用水,这解决了外卖店家如何分摊水费的问题。”东新市场监管所所长朱浩说,“而共享粗加工间的使用,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食材在加工过程中的卫生。”
据了解,市场监管部门还会引导外卖平台主动参与无堂食外卖聚集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通过提供政策支持、红包补贴和流量倾斜等帮扶举措,引导分散商户向合规聚集区迁移,形成规模化组团管理效应。
据统计,浙江全省共排摸出无堂食外卖聚集区161个,涉及无堂食外卖商家3040家,目前,已完成14个无堂食外卖聚集区规范化治理,年底前实现无堂食外卖聚集区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