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一片星光

返回

放飞一片星光

各地都在流行夏夜“追萤之旅” 这对父女却沉醉“养萤之路”

作者:共享联盟·余姚 滕华 陈佳文 高嘉鸣 阅读数:0
发光的萤火虫卵 受访者供图

  湿漉漉的草叶在暮色中凝结出青白,一旁的沟渠里河水静静流过。800多个光斑粘在玻璃上起伏,像深海里不安分的磷火。他们轻轻捧出盒底蜷缩的幼虫,一束束微光在手心苏醒,看起来比他们追过的星星还要闪亮……

  这是,宁波余姚市凤山小学教师胡金波和女儿胡瑄珂,近日在郊野放生800多只宁波窗萤幼虫的一幕。“期待它们早早蜕变成夜间飞行的可爱精灵。”胡瑄珂说。

  今年入夏以来,宁波多个点位因被拍到萤火虫而爆火。怀揣着让家乡的萤火虫越来越多这样的朴素梦想,胡金波和女儿开启了一段与萤火虫相伴的生活。

  为了这次放生,胡金波和女儿胡瑄珂已准备了9个多月。

  从去年9月开始,他们开始一起饲养萤火虫,观察它们交配、产卵。11月,胡金波家里“萤火虫的探秘空间”迎来了振奋人心的时刻——宁波体型最大的萤火虫之一“宁波窗萤”人工繁殖成功。今年5月,2000多粒卵陆续孵化。

  日前,萤火虫幼虫顺利进入4龄,具备了较强的生存能力。胡金波和女儿将800多只宁波窗萤幼虫放归自然。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萤火虫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我们小时候见过的萤火虫,现在很多孩子都已经不认识、不知道了。”作为中国昆虫学会永久会员、余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员,胡金波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让家乡的萤火虫越来越多。

  自2017年起,胡金波便一头扎进萤火虫的人工繁殖、人工饲养及野外放生研究中。他在学校里建了两个萤火虫生态复育基地,自主开发相关校本课程,带领团队进行以萤火虫为载体的生命教育课题研究,并将自家的阳台、客厅、书房乃至楼道,改造成了萤火虫微型生态系统。

  盘盘“家底”,胡金波和他所在学校的“萤火虫部落”社团今年一共繁育了宁波窗萤、蕾氏萤、端黑萤、穹宇萤、大端黑萤、黄脉翅萤等多个种类16000条左右,“一部分养在家里,一部分养在学校基地里。”

  胡金波说,今夏他还将陆续放生萤火虫,“下一次,应该是安排放生‘水生萤火虫’幼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