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场老板 在打球和钓鱼间随心切换 浙大博导 将科研与篮球都抓在手中

返回

钓场老板 在打球和钓鱼间随心切换
浙大博导 将科研与篮球都抓在手中

作者:本报记者 谢春晖 方力 通讯员 糜利萍 陈冰欣 陈欣媛 阅读数:0
阮钰 钱塘发布供图
吴亦全 受访者供图

  最近,浙BA赛场上涌现出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球员——在场上,他们挥洒汗水、拼尽全力。在场外,兼顾生活、工作的他们也有着各自的“反差萌”。

  比如钱塘区的23号球员阮钰,篮球场上动若脱兔的他,以超高的三分球命中率一次次点燃现场的气氛,而在赛场外,他则将自己的钓鱼爱好发展成了事业,经营起了钓场。

  又比如西湖区的10号球员吴亦全,赛场上他敢抢敢拼,不放过任何一丝进攻的机会,而在赛场外,这位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白天打完比赛、参加完学术论坛后,晚上得接着加班。

  就在今晚钱塘VS西湖的赛场上,37岁的网红钓场老板将与95后青年学者展开一场“以青春之名”的比拼。

看着《灌篮高手》长大

学生时代每天要投进100球

  阮钰今年37岁,球龄28年,1米75的身高不占优势,但也不能阻止他在篮球场上发光。“小学、中学、大学,我都是校队的,参加过很多比赛。”阮钰的回答和他的球风一样淡定。

  和许多80后一样,动漫作品《灌篮高手》陪伴了阮钰整个童年。他说自己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宫城良田,并将他作为努力的目标,“我一直是打后卫的,我想成为整个球队在场上最可靠的后卫。”

  篮球贯穿了阮钰的整个青春,“那时候,我给自己的要求是每天必须投进100球。”

  年轻时付出的努力,在如今的浙BA赛场上,依然支持着阮钰投出惊艳的三分球,“每次出手其实都是肌肉记忆了。”

  阮钰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后在中国计量大学工作多年。2019年前后,他离职创业,开过小球馆,也搞过篮球服饰及周边的定制。“经历了一些挫折后,我开了个钓场。”阮钰说,除了篮球,自己还喜欢钓鱼,“中学时我就爱上钓鱼了,和热爱篮球一样。”

  从户外野钓到黑坑钓鱼,阮钰都很精通。他经营的钓场就在钱塘区,如今在杭州也小有名气。阮钰说,无论是打球还是经营钓场,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都要脚踏实地,不能偷懒也不能投机取巧。他说自己在打球和钓鱼时都保持着冷静和拼劲,“要做就要做好,要持之以恒。”

  浙BA赛场上,阮钰单场30+的得分已让观众惊喜,但他说,自己还没发挥到最佳水平,还有努力空间,“打了这么多年球,浙BA赛场的氛围是最好的。第一次听到那么多人为我们呐喊,感觉年轻了十多岁。”阮钰说。

曾凭一己之力帮球队逆袭

工作再忙都坚持与篮球为伴

  7月13日晚上21:46,西湖区队员吴亦全发了一条朋友圈:“充实的一天,先代表西湖区出战了浙BA,又代表研究院参加了论坛,晚上代表自己加个班吧。”

  短短一句话,勾勒出一位95后青年学者的多元生活图景。

  吴亦全是宁波人。他从本科到博士均就读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现在是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学生时期,他曾担任浙江大学普通生男子篮球队队长,带领球队五次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子甲A组冠军,三次入选全省最佳阵容。在那些青春岁月里,有一场令他难忘的比赛:当时,他们客场对阵中山大学,比分咬得很紧,对方的主场气氛又很好,给客场的他们带来了不小的的压力。但他用毛巾盖住头,要求自己专注于比赛,最后一人拿下43分,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帮球队成功翻盘。

  此次代表西湖区出征浙BA,同样让他热血沸腾,“能够站上如此专业的舞台,还有热情的观众支持,真的令人感动。”吴亦全表示,在他眼中,篮球最迷人的地方,是它的不确定性。“篮球是圆的,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生活中的美好与可能,也都浓缩在这颗小小的篮球中。”

  目前,吴亦全专注于数字法学研究。尽管工作繁忙,他仍坚持与篮球为伴。他认为,科研与篮球有许多相通之处,既考验毅力,也重视协作。“对我来说,篮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伙伴、一种力量、一种生活方式。”

  “希望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地打好球,做好事,这是我的人生信条。”吴亦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