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
不仅是诗与远方
![]() |
西夏陵 视觉中国 供图 |
![]() |
西夏文灰砂岩残碑 视觉中国 供图 |
世界遗产
不仅是诗与远方
据新华社报道:
●塞纳河畔,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再迎“高光时刻”。 当地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恰逢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居世界前列。
当贺兰山下沉寂千年的西夏王陵跻身《世界遗产名录》的那一刻,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闪耀出历久弥新的光芒。
至此,我国拥有了60项世界遗产,与意大利并列成为全球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世界遗产被称为“地球的名片”,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经过漫长的自然演变、历史变迁,有幸保留到现在并被人类发现和认识。
人类创造了许多璀璨的文明,因为各种战乱毁灭了许多文明印迹,比如20年前毁于战乱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又因为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古老的遗迹容易遭到破坏,比如拆旧建新等。但是文明不能没有传承,看清人类的来时路才能憧憬未来走往何方。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以此来保护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并希望能够促使各国间的文化分享与交流。1976年,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第一届缔约国大会时,仅有25个缔约国,现在已增加至191个,成为世界上缔约国数量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具有广泛影响力。从此,全世界各国开始盘点自己的“文明家产”,努力让自己家的“古董宝贝”加入这份名录。
中国的加入时间并不算早,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林学家阳含熙、建筑学家郑孝燮和罗哲文等专家、学者的推动下,1985年,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中国的加入,让这份名录瞬间丰满和完整起来,中华文明留存下来的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不胜枚举。
1986年,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有故宫、秦始皇陵、莫高窟、泰山、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等6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一刻,中华文明再次惊艳世界,让各国看到了泱泱大国文明。
这就是《世界遗产公约》设立的目的之一,欲求保护和分享,必须先要让人了解这些珍贵遗产的存在,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才会行保护之举。
几十年前,安徽乡野散落着明清时期古建筑,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村民开始纷纷拆除这些祖上留传下来的精美大宅。古董商人、文物收藏爱好者闻风而动,纷纷涌入购买这些建筑构件,有的被拍卖、收集、展示,有的则用于现代建筑的细节装饰,有人甚至开始整幢购买、搬迁这些民居古建筑。后来,大规模的拆除及购买行为被政府叫停,村民们由此认识到了它们的价值,并且看到了它们可能会带来的未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于是自发地停下拆祖宅的手,维护修缮祖居,接着政府介入开始有序地开发保护古建筑。
2000年,黄山脚下的古村落宏村、西递作为晥南古村落代表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当时,这两个寂寂无名的古村落真可谓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一朝惊艳天下知”。因为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直接引发了宏村及周边古村落的旅游热。之后,宏村西递景区被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宏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又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首批生态文化村等。
随着皖南古村落的名气增大、游客增多,保护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增加。1999年,为了申遗,设立了《宏村保护与发展规划》,如今我们去皖南,能够看到一大批有特色的古村落,比如呈坎、阳产古村等。这就是世遗的力量。
而我们身处的杭州,拥有西湖、京杭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3项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看到了人类文明的有序传承和延续。
就在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2024年“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环境与韧性”优秀案例之一,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作为中国世界遗产地唯一代表作了题为《世界遗产地杭州西湖环境与韧性的良好实践》的发言,这标志着西湖的保护管理实践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当今年西湖里的鸳鸯诞生第26窝宝宝之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由此体现;当人们给小鸳鸯们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依次取名时,人与自然、与传统文化的贴合,那么紧密。设立世遗的目的在此刻彰显。
如今,杭州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可持续发展典范。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到中国西夏陵被新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份名录上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达到了至少1224项,分布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乍一看数字似乎很多,但平均分于成员国,却每国寥寥。具体到世界遗产中心编制的世界遗产分布图上,欧洲密密麻麻,而亚非拉地区则零星散布。是欧洲的历史够古老,留下的东西够多?亚非拉地区的历史不够古,留下的宝贝不够多?显然不是的。
仅从中国的数字来看,60项看上去不少,但放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看,只能用稀少来形容。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各种文化间的隔阂与不了解。而《世界遗产名录》设立的一个重要目的正是促进全球各国文化间的分享与了解,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回顾和深入了解。
中国的60项世遗名单中,有许多是普通人不了解的,比如位于银川的西夏王陵。很多人知道与北宋同期的西夏王朝,但对它的王陵估计了解者就很少了。西夏王陵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既采用了中原文化中木结构建筑形式,又吸收了吐蕃、回鹘等民族的文化元素。它体现了我国多元化文化融合的一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融合性,这也正是世界文明所需要与追求的。
良渚的申遗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对良渚文明的总结与梳理,将良渚古城的城市规划、水利系统和社会组织结构都完整地展示了出来,全面地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价值。
同样,在我们身边流淌了千年的大运河,当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起,它的文化、景观、历史开始被我们回忆与挖掘,这就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遗的价值曾经这样强调: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遗产,是维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历史无言,但是历史留下的东西能开口说话,世界遗产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也是国家荣誉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觉醒。
中国的60项世界遗产,是镌刻在大地上的文明史诗,更是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文化灯塔。它们不仅属于过去,更为我们照亮通往文化自信与人类共同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