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敬畏”或是穿越牛熊的智慧

返回

“杠杆敬畏”或是穿越牛熊的智慧

阅读数:0

  昨日,上证指数突破去年9·24行情高点3674点,报收3683.46点,市场为之振奋。

  这个夏天,除了股市热,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成为暑期档热门电影,引爆了不少“努力打拼的无名之辈”的情绪共鸣,互联网大厂打工版等火爆于短视频平台。

  上一轮牛市套牢的投资者陆续解套之际,如果开一个玩笑,把股票投资者做个简单的分类,也可以大致做一个“炒股生存指南”的隐喻。

  股海沉浮:戏说四类股民

  “背锅侠”小猪妖、身披袈裟的蛤蟆精、社恐发抖的猩猩怪、被强行闭麦的黄鼠狼精,组成一支荒诞又热血的“草根取经团”,踏上一段笑泪交织的西行冒险之路。

  这四个主角的身影,重叠着股市里无数散户的身影,他们各自的悲喜得失,正是万千股民心态的生动缩影:

  “小猪妖”好比最广大的散户群体,小富即安,乐在其中,由于信息滞后,只有随波逐流;

  “蛤蟆精”是短线客的化身。口袋里的铜钱叮当作响,飞快流进流出,有跟风的快感,也容易成为追涨杀跌的对象;

  “猩猩怪”代表了市场中被迫躺平的“深度套牢者”,行情来了,如释重负;

  “黄鼠狼精”则是自信勇猛,敢于火中取栗的“杠杆股民”——牛市中信奉“富贵险中求”,融资加仓;反之亦然,“既怕兄弟过得苦,又怕兄弟开路虎”,指的大致是这类股民。

  进入八月,一条消息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突破两万亿大关,创10年新高。截至8月5日,两融个人投资者达753.93万名,机构投资者50085家,7月以来分别新增5.94万名和1.78万名,市场参与度持续扩大。

  从资金流向看,最近一个多月,杠杆资金主要流入了以半导体、AI、机器人、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链。

  杠杆资金是把双刃剑

  回顾历史,两融业务在2006年6月30日引入市场。2010年3月31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启动融资融券交易,中国股市才真正进入“双边市”时代。

  然而,熊牛转换,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2014年下半年开始,两融业务与A股行情共同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杠杆狂欢”:两融余额从2014年6月的4000亿元飙升至2015年6月的2.27万亿元峰值;上证指数从2000点附近最高攀升至5178点。

  这段历史,暴露出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场外配资与两融的“双杠杆”叠加,成为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真正引信;二是标的证券扩容过快,2015年初两融标的增至900只,部分中小创股票被过度融资炒作;三是风险控制失效,部分券商将担保品折算率调高至70%以上,变相降低融资门槛。

  在许多股民难以忘却的2015年夏,由于杠杆资金疯狂涌入,最终酿成大跌,监管层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包括暂停IPO、限制股指期货交易等才稳住市场。

  这段历史的核心启示是:杠杆是把双刃剑。

  穿越牛熊应保持“杠杆敬畏”

  据统计,今年以来A股累计新开户数量达到1456万户,同比增长36.9%,其中7月份新开户达196万户,同比增长71%,环比也显著增加。

  越是新手、胆大的、喜欢追热点的股民,在牛市入市之初,往往越赚钱。而老股民因为经过股市多年的“毒打”,变得非常谨慎,业绩反而平平。

  对A股市场而言,融资余额创阶段新高是预示着本轮行情可能见顶,还是新的牛市中继?资金入场速度在不断加快,除政策支持的流动性外,场外热钱也在不断涌入,但融资余额规模相对于目前的A股流通市值而言,仅略多于2%;从数据来看,尽管交易活跃,但杠杆水平整体稳健,远低于历史峰值4.72%。

  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人性却永恒相通。两万亿关口之上,投机的冲动也在市场露头,尤其是题材股、绩差股、微盘股。部分投资者在“财富效应”驱动下,将杠杆视为“致富加速器”,一些热门赛道股的融资买入暴增,这些微观指标闪烁的橙光不容忽视。

  杠杆只是工具,而非信仰。当市场的狂欢节拍与融资余额的曲线同步攀升时,保持一份清醒的“杠杆敬畏”,或许才是穿越牛熊的真正智慧。

  “浪浪山是座山,但山外更有山。”股市十年,起起伏伏,投资对每个人都是一场长期的取经之路。投资之道,既非困守浪浪山这般单一,真正的智慧在于“出山”,敬畏市场风险,理解价值内核;在于“登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本报记者 毛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