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能源汽车黑科技集群崛起

返回

年产量超90万辆,年营收突破万亿元,这背后是一张“网”的合力突破

浙江新能源汽车黑科技集群崛起

作者:本报记者 李沐子 实习生 裴一凡 阅读数:0
柔创纳米科技生产车间 受访者供图
可以投影的车灯 裴一凡 摄

  夏季,一辆浙江造的极氪MIX刚驶出春晓工厂,其“冰块式”触感的车漆能反射95%的红外线,使座舱降温8℃;在金华,零跑C10的800V高压平台像“降落伞”一样,5分钟即可“拖”回200公里续航;宁波前湾新区的实验室里,一张15微米厚的奶白色薄膜,正为下一代固态电池悄悄完成能量交换……

  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只是浙江新能源汽车集群的日常。2024年,这个集群营收突破万亿元,整车产量超90万辆,增速47.6%,高于全国平均13个百分点。

  我们循着一张膜、一束光与一辆车的轨迹,试图回答:浙江凭什么?

  宁波前湾新区,在柔创纳米科技的生产车间,一卷奶白色薄膜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掠过辊轴——仅15微米厚,却能在200℃下“面不改色”,为电芯筑起一道防火墙。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里,有这样一句话:“电池、电机、电控”是躯干,AI是大脑,安全是底线,生态才是灵魂。而在电池行业里,大家都认可:“隔膜是电池的‘心脏瓣膜’。”它夹在正负极之间,既要让锂离子自由穿梭,又得防止两极“牵手”短路。

  “过去纤维素隔膜全靠进口,现在我们把它国产化了。”创始人解明博士捏起一片膜,轻抖一下,脆声清亮,“2021年,我们量产成功,等于把‘卡脖子’的手掰开一条缝。”

  传统电池用的是聚烯烃隔膜——塑料拉伸而成,轻薄便宜,却怕热。一旦电池热失控,隔膜收缩,正负极“贴脸”短路,起火只在毫秒之间。

  “我们换了条路。”解明指向实验室里一台自研的粉末原子层沉积设备,“我们把每粒黑色粉末裹上一层均匀原子层,再用纳米纤维织成一张‘布’,耐高温、不收缩,等于给电池穿了防火服。”

  实测显示,传统隔膜耐温上限约130℃,柔创的纳米纤维隔膜稳稳站上200℃。

  别看它轻,上天入地都有戏份。中车的超级电容器用它回收地铁刹车能量;储能电站靠它顶住户外暴晒;未来的飞行汽车、家用机器人甚至充电宝,都可能因它更安全。

  “新能源车还没大规模上,但已有在洽谈合作的车企。”解明透露,一些行业头部公司已多次测试,“我们不仅可以大幅提升现有液态电池安全性,更是给下一代全固态电池提前铺轨。”

  “发论文没意思,我想把实验室里的东西做出来。”2016年,一张宁波人才周的免费机票把解明带到东海之滨,“一看产业配套,立马落户。”

  如今,柔创手握100多项专利,90%已授权,研发团队横跨宁波、武汉。“我们不做电池,只做电池的‘安全守门员’。”

  宁波前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藏着一座“灯光剧场”:激光镭雕尾灯像瀑布倾泻,OLED星轨流动,前格栅灯能比出“爱心”打招呼。这里是金业车灯集团的新展厅,也是浙江最会“玩灯”的创意工厂。

  “上世纪90年代,我们给吉利豪情6360做的第一只车灯,白炽灯泡加反光碗,照距50米,寿命800小时。”销售总监阮世洲回忆起曾经那只泛黄的老灯,笑着摇头,“现在同一位置塞进10万颗MINILED,能播放动态视频、能打招呼,车报废了灯还能继续亮。”

  1999年,金业跟着吉利在台州老厂房起步,做卤素灯;25年后,他们在前湾新区拥有12万平方米的智能工厂,年产250万台套车灯,中国每10辆新车就有1辆装着他们的“眼睛”。变化藏在车灯里:从拳头大的灯泡到指甲厚的激光模组,从只能“亮”到能“说话”。

  新技术彻底改变了用车体验。夜间会车,DLP大灯通过摄像头锁定对向司机瞳孔,0.1秒内关闭对应区域,“只照路,不照人”。

  “以前车灯只为‘照亮’,现在更要‘被看见’。”领克07的贯穿式灯带,让车主在车流中一眼识别;沃尔沃欧洲版用激光大灯在2000米外路牌上打出“北极光”。

  出口数据更为直观:金业去年30亿元产值中,3亿元出口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底气来自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30%。”

  金业车灯研究院负责人张成指着墙上的专利墙——3年攒下130多项授权,其中一半是发明专利,“全球推什么,我们6个月就能跟进;他们储备一代,我们也储备一代。”

  走进新展厅,贯穿式尾灯最吸睛:解锁车辆,灯带变换图形;踩刹车,红色像素瞬间聚成“STOP”;倒车时,黄色箭头投在地面画出动态轨迹。

  “不远的未来,这不再是灯,而是车在和路人对话。”张成说。

  如果将新能源汽车拆解,每个零件都如单兵作战:电池隔膜是“防弹衣”,车灯是“夜视仪”,AI算法是“参谋部”。可当它们各自为战时,再锋利也只是孤岛;一旦串成网,就能在毫秒之间完成一场无声的合围——浙江正在做的,就是把分散的“技术单兵”整合成一张“隐形决胜网”。

  吉利正是这张网的“中枢节点”。2024年,浙江新能源汽车集群营收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91.9万辆的产量里,27万辆挂着吉利车标;18家全国零部件百强、5家全球百强扎堆浙江,其中一半围着吉利做配套。

  AI技术正在改变产业格局。吉利发布的行业首个基于AI场景引擎的动力域智能体——星睿AI云动力2.0,它让发动机、电池、空调、导航等第一次拥有“共同语言”。

  为了让“决胜网”真正可靠,吉利将极端环境搬进实验室:高原、极寒、高湿、暴晒在一辆新能源汽车上可以一键切换,一年走完用户十年的路;未来还将投入20亿元建成全球全域共享安全试验中心,把未知风险提前锁进数据模型里。

  新能源不是汽车的升级版,而是“交通-能源-信息”的三位一体新物种;浙江也不是在造一辆车,而是在打造一部“会自己生长的产业引擎”。从一张隔膜的纳米级防火,到一盏车灯的光像素语言,再到全域AI对每一度电的实时调度——每一次微缩的技术胜利,都在宏观世界刷新一次产业边界。

  这里,每一辆驶下生产线的新能源汽车,都是一张更庞大、更智能、更安全的“隐形决胜网”的节点,而这张网,正在重新定义世界对“出行”二字的全部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