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第一杯敬自己” 但别喝太多

返回

可以“第一杯敬自己”
但别喝太多

作者:潮评赛选手 杨柳青青 阅读数:0

  近日,“第一杯敬自己”的梗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爆火,成为青年群体中的文化现象。该梗源自用户分享的短视频内容,在视频中,年轻人对着镜头,手持酒杯,每一杯酒都对应着生活中的一段经历或一种心境,“敬加班的深夜”“敬没放弃的坚持”等等,以这种自我致敬的仪式化动作为特征,配文直白真实,强调“自我关怀”与“个体价值”,迅速引发广泛共鸣。这一网络文化新现象所反映的当代年轻人复杂情绪和社会诉求,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杯敬自己”走红绝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从心理层面来看,当下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职场竞争、社会压力和身份焦虑,让他们在生活的赛道上疲于奔命。在快节奏和高压力下,年轻人渴望有一个情绪宣泄口,“第一杯敬自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空间,让他们以自嘲、幽默的方式,将内心的焦虑不安、无奈等情绪释放。

  这一现象对青年群体产生了多层面影响。通过参与这一话题的创作和分享,年轻人获得心理解压和群体认同,意识到自己的经历并非个例,不再感到孤单无助。这种自我肯定也有助于年轻人重新审视自我价值,不再过分依赖外界的评价,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努力。从社会层面来看,这一热梗为社会各界了解青年群体打开了一扇窗户,促使社会更加关注年轻人面临的住房、就业等问题。

  但是,过度沉浸在这种自嘲式的自我表达中,可能会陷入消极的情绪循环,不利于责任意识的形成。面对“第一杯敬自己”这一社会热点现象,需要多方协同积极引导其健康发展。首先,政府要切实关注年轻人社会需求,完善就业政策、提供住房保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等,为年轻人减压赋能。其次,平台应该履行社会责任,通过算法优化减少过度渲染个体主义的内容推荐,增加促进公共议题讨论的导向。此外,年轻群体要学会自我调节,积极发掘“敬自己”和“敬他人”的平衡点,将自嘲的情绪转化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

  健康的社会文化应该兼容个体价值与集体精神,在“敬自己”时更不忘“敬时代、敬国家”,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学生)